文|杏林子
長久以來,我一直有個夢。
夢中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各類家禽,有工廠、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
〈禮運大同篇〉說,「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不是要養他們,而是訓練他們,發揮他們的潛能,讓他們活出人的尊嚴與價值,向社會證明,他們同樣可以活得頂天立地、坦然自得,和其他人沒有什麼差別。在這裡,他們無須再孤僻退縮、無須再自憐不滿,他們對自己有信心,懂得愛與被愛,生活有目標有喜樂。這就是他們的伊甸園。
這是我最原始的構想。
一九八二年五月八日我、陳俊良、范振蕙、謝才智、陸國棟、呂代豪幾位聚集在我家,以團契的方式,第一次為伊甸基金會的籌備禱告。我們這些發起人都是基督徒,傳福音是我們基本的使命,社會服務則是將上帝的愛落實的方法,兩者缺一不可。福音與福利並重,這就是「雙福」的理念。
我們回到耶穌當年的模式。在三年傳道生涯中,祂在聖殿講道、在山邊海邊訓示眾人,祂也同時醫病趕鬼、關心孤兒寡婦、讓弟兄們吃飽喝足、解決人心裡的疑難……。耶穌自己就是最好的「雙福」實踐者。
這是一種身心靈全備的服務
我們深深瞭解,向殘障朋友傳福音是何等困難的事。他們面對身體的殘缺不便、社會的排斥與歧視,你告訴他上帝是愛,只怕會激起他的憤怒。如果真有上帝,上帝的愛在哪裡?上帝公平嗎?因此,我們必須先透過職業訓練、就業輔導、心理諮商等等管道,終極的目標是把福音帶給他。
有一度,我們甚至想將出獄的更生人也納入服務對象。兩者有若干共通,一邊是身體和智能有障礙,一邊是心理和行為有障礙,他們同是被忽略、飽受各樣不平等待遇的社會邊緣人。殘障朋友有的是聰明智慧,可惜體能不佳;更生人有足夠的體力,兩者正好互補。但最後還是以殘障朋友為主。
就好像建築師曬藍圖,每次聚會禱告,神的意象就越清楚浮現。伊甸的宗旨、目標、服務項目大致定案。這時,巫士椀、褚少卿等人陸續加入禱告小組,呂代豪、陸國棟則退出。
按照最初的規劃,先訂定短、中、長程目標。分四個五年期,「奠基期」、「成長期」、「發展期」、「回饋期」。服務項目計有職業訓練、心理輔導、庇護工廠、職能鑑定、就業轉介、才藝訓練、文康活動……最重要的,還是福音傳遞,我們只不過用福利把福音包裝起來。
八月,我捐出二十萬元稿費,作為伊甸草創基金。同時,范振蕙、褚少卿兩位全省走透透,參觀訪問各地的社福機構收集資料,同時瞭解其他機構的運作模式,吸收他人經驗。
十月,時機成熟,升火待發。正巧認識一位謝姓基督徒姊妹,是位視障朋友。她有心傳福音給其他視障者,我們樂於共襄盛舉。視障朋友大都喜愛音樂,為凝聚向心力,遂為他們成立「瞽音詩班」和「靈光團契」,商借大稻埕教會聚會。爲方便與聽障朋友溝通,又開一班「手語班」,商借中華福音神學院研習,統由巫士椀傳道帶領。算是伊甸成立之前的暖身運動。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1.9.13 415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