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士椀牧師堅守著「越單純越享受,多謙卑多領受」的信念,每天走在主的光中。他在伊甸服事十年,創辦人劉俠將他當弟弟般疼愛教導,也透過服務,將心中的愛散播給更多人。
(圖說:雲端恩語第19集(文字版)--傳播愛的使者。)
文|陳婉婷
在眾人眼中的「巫哥」,巫士椀牧師時時刻刻都奉行基督的愛,可親可愛,他用謙卑與服事的心情,在伊甸基金會籌備時期即加入伊甸團契,成立後隨即進入基金會開始服務,成為當時2.5位同工其中一位,運用所長負責宗教部,帶晨更,讀經等,也參與了會內百分之六十的活動,充當司機,傳道等四種角色,非常忙碌。
談及最初與伊甸接觸,其實是很微妙的因緣際會。巫士椀來自屏東,但是卻在臺北景美與劉俠認識,當時伊甸正在景美尋找合適的辦公室,而巫士椀父親一聽到自己可以奉獻力量的地方,義不容辭地為伊甸租到第一個辦公室,巫士椀也在民國71年10月參加劉俠於家中辦的團契,過程中充滿感動,燃起他強烈的服務動機,12月就開始到伊甸報到上班了。
看見劉俠大愛 燃起熱忱
巫士椀回想第一次看到劉俠的印象,「無法用言語形容!」只記得劉俠坐在輪椅上卻渾身充滿生機力量的樣子,在她身上看不到疼痛受難,當下著實對劉俠感到敬佩;相處時間越來越多,巫士椀表示劉俠總是將他當作自己的弟弟看待,剛柔並濟,工作上要求謹慎嚴格,私底下關懷備至。讓他看到一位身心障礙人士,活得比一般人更加瀟灑自在,也擁有前所未見的大愛,他說:「感謝上帝使用我,來到甸服務。」
(圖說)在伊甸如家一般,同工們為劉姐慶生,她是大家的屬靈媽媽。
從高二那年決志到目前為止,三分之二的人生用在專心服事上帝與弱勢群體上,他的謙遜平和、幽默風趣,使得他無論在何處都是好人緣。其實巫士椀從小因為母親緣故認識上帝,平常禱告讀經像是生活必需品,也像例行公事,直到高二暑假參加營隊,他突然間領悟,與神靠近的甘美滋味,當下立志未來要服事上帝,將上帝的愛與美意散播出去;巫士椀回家說與母親知道,獲得她全力支持,甚至主動積極培養他成為傳道人,從此以後專心走在信靠 神的道路上。
被上帝使用 沒有保留
巫士椀到伊甸後實踐他對自己的期許,他用上帝的話語,長期關懷身心障礙者,希望他們能從以往封閉的居家生活,狹隘的人際關係當中走出來。巫士椀從陪伴和傾聽開始,舉辦活動的時候用實際幫助的行動,用愛一視同仁。他記得伊甸資深同工張美玲剛開始是個害羞內向的小女生,聚會時常常待在角落看著大家,因著巫士椀主動性搭話聊天,也帶著參加許多活動,雖然依然文靜,卻漸漸忘掉害羞,成為能夠帶著眾人唱詩歌,帶領禱告的重要角色,甚至現在早期同工看到張美玲,還會憶起當年害羞的小女生,已經女大十八變了,「還有雷念慈,我背她去看海,因為她有天告訴我從來沒有看過海,好想看,所以我們就帶她去了,記得那時候,她非常開心,也很感激我們完成她的心願,帶她去輪椅無法到達的地方。」
巫士椀對工作的投入,家人皆非常支持,巫師母表示早期的無障礙設施非常缺乏,巫士椀會親自背負,親手推輪椅,在一次體驗中才知道這樣的辛苦很難忘,她說:「有一天巫牧師開車去接身障朋友們,要一起去教會參加聚會,因為有樓梯,必須一個一個背上樓去,我也嘗試背一位體重較輕的上樓,結果發現自己還是沒辦法支撐他,隔天腰痠痛到起不來。」而個小清瘦的巫士椀從不把辛苦掛在嘴上,因為他認為讓身心障礙者帶來的改變,遠遠超過於他身體的疼痛。而巫師母對丈夫的支持,不僅假日到伊甸的活動幫忙,也帶兒子們當小小志工,幫忙提鐵鞋、拿拐杖,全家共同為身心障礙者服務。
看見自己的價值 極其重要
讓巫士椀津津樂道的還有一件新嘗試,早期伊甸人員不足,外出時,他曾經背著一位身障者,再讓一位視障者推著坐輪椅的肢障者,讓視障者當肢障者的雙腿,而肢障者當視障者的眼睛,他在旁邊陪伴,偶爾發號司令「停」、「小心,右轉」等提醒,讓他們藉著幫助別人明白自己的價值,「我希望身障者要珍惜所有的、懂得運用自己擁有的能力,不要放棄上帝給予的天賦才能。」巫牧師在服事中不忘教導人人傳愛的重要。
在伊甸十年的光陰當中,巫士椀最難忘的是與同工之間的情誼,當年為身心障礙者權益走上街頭多次,每次劉俠與陳俊良走在最前端,他就負責做好後勤的工作,同工彼此同心成為社會運動的推動者,讓他與有榮焉。只是因為個性的關係,適合後勤工作,巫士椀盡力做好本份使得前方無後顧之憂,為身心障礙者爭取應有的權益,他說:「我覺得這是劉姐對我的愛,因為他知道我的個性不擅長站在台前大聲疾呼,所以安排我做自己擅長的事。」
(圖說)巫牧師的按牧典禮在伊甸基金會舉行,劉姐給予滿滿的祝福與期許。
另外巫士椀特別感謝劉俠的諄諄教誨與期待。他說:「我的個性比較急,所以開車比較快,載劉姐的時候也會忘記要開慢一點,讓她顛動不舒服。」但是劉俠從不嚴厲指責他,而是用勸的方式要他慢慢開,除此之外,劉俠也曾經對巫士椀說過覺得他是一位單純、可教導、樂意聽勸的好同工;有時候,因為不會婉拒他人請求,巫士椀攬下許多事情做,劉俠就給他建議,協助他做一個有福氣愛人,有智慧懂愛的牧者。一個人行之有度才不會錯,不要一昧地對別人好,否則會忘記自己的能力與本分。
謙卑受教學習 凡事仰望
十年當中,巫士椀透過信仰和服務,活得越來越謙卑,他表示:「除了靈命的成長,我不曾想別的,因為一個人只想到自己的好處,一定不會快樂。」即使在服務過程中,遇到挫折或者不被諒解,他也試著告訴自己不要氣餒,不要在乎他人的不諒解,而是要看見更多內在的心意,此時巫師母積極正向的個性此時會發揮最大的效用,用言語平復他的心情,巫師母說:「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有難處,就像水底沒有溫暖。」或者是「要學習配合別人,才會成長。」等話,常讓巫士椀茅塞頓開,化解不快。
在伊甸最後一段時間,因為有個人生涯規劃,也想多陪伴妻子與小孩,巫士椀向劉俠辭職時,劉俠沒有詢問理由,只問個人有什麼未來規劃,並且更進一步提出讓他去美國繼續深造的計劃,期待念神學博士回來成立伊甸神學院。對於劉俠的包容與體諒,巫士椀感激在心,他獨自飛往美國半年,終究因為思念妻兒而提前返台,「下這個決定沒有任何遺憾,但是可以說是無顏見江東父老,沒有為劉姐達成理想。」
每天享受美好 回饋美好
一輩子都活在主耶穌的愛當中,巫士椀從沒有片刻懷疑過自己的信仰,偶爾情緒上的念頭,下一秒就會自我反省,告訴自己不能夠走偏,也有時候時間長了,「尤其在青春期時覺得不聽話也很好,但是我會被神教訓,後來祂讓我知道在起起伏伏中,祂會陪伴我,不會往下掉。」因此巫士椀常與人分享「生活要有目標,透過服務人來服事神;生命要有意義,為主而活,被主所用,別人也可以得到祝福。」來勉勵自己與他人。
巫士椀心中的愛,出於真心誠意,他期待將愛散播得更廣更遠,「讓我們成為愛的使者,一輩子沐浴在主愛當中。」
(本文摘自新蘆葦集第2集,伊甸基金會2014年10月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