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幼稚園的新生入學季,少子化的時代,入學前,公幼抽籤擠破頭。僧多粥少,未抽中者尋覓著何處給家中寶貝安頓。即便找著了幼稚園,家長仍掛心著入學後的適應狀況….
文|朱聖恩 攝影|陳韋儒
大園親子館 親子好去處
全球疫情蔓延,桃園機場的天空益發顯得寧靜。然而,位於桃園市的伊甸基金會大園親子館可是熱熱鬧鬧的,孩子們在熟悉的空間裡盡情地遊戲、閱讀。同一時間,綜合教室裡,幾位家長正聚精會神地聆聽著親職教育講座。
親職講座
講師是自18歲就投入幼教領域的黃淑芬老師,從小孩到家長都喊她「Theresa老師」。服務迄今已逾30年,但是對幼教服務的熱忱絲毫不減,教育的理念也隨著人生的閱歷、社會的變遷,不斷地與時俱進。
幼兒園不擔心招生不足,擔心招不到老師
黃淑芬不僅樂在教育最前線,更樂意將豐富的經驗傳承給後進。在大專院校裡,令她感到驚訝的是,成為幼兒園老師並非當前幼保科系畢業生的首選。許多幼保相關科系的學生畢業後希望到新加坡、歐美國家當褓姆,或從事與幼保不相關的工作。反而,有心想從事幼教領域者,有不少是非相關科系背景或是中高齡就業。
幼兒教育現今雖不在國民義務教育的規劃,卻是孩子通往教育之路的啟蒙階段。起頭好,對孩子日後的發展助益匪淺。家長們在為孩子選擇就讀的幼稚園,考量著硬體設備、學費、交通接送、雙語教學等諸多面向。在眾多的考量裡,黃淑芬建議家長們可以試著了解園長的辦學理念。園長是推動一家幼稚園往前的關鍵,其對教育的眼界左右著學校前進的方向。
坊間有幼兒園標榜著新奇奪目的活動,乍看之下,孩子能夠展示出超越其他同齡孩子的成果,令不少家長心動不已。殊不知,在每個班級有限的師資人力,如果要老師執行活動或策畫展覽等,相對地也壓縮了孩子學習自理能力、生活常規、品格養成等基礎學習的空間。或者,當老師忙於應付外面的參觀接待,行政文書作業,也無非加長了課後的工時,抑或減少了與家長之間細緻的溝通。
為何幼保科系的學生畢業後從事幼教領域者寥寥無幾呢?黃淑芬回憶起初為人師,2位老師帶30個孩子的班。當孩子們越是吱吱喳喳,不知不覺中,老師也跟著提高音量。青春也帶著青澀,一天嘶喊下來,弄得精疲力竭。
正向親師溝通帶進良性循環
加上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信任是建立在充分的溝通上。若是溝通不足,容易造成互信缺乏。有家長就出現消極心態:「不必麻煩了啦!講也沒用。」或者是老師變得敏感、怕受傷害而僅「公事公辦」。於是乎有一則圖文是這麼描述:「當直升機父母在空中盤旋,溺愛病毒已在慢慢滲透。此時,怪獸家長正悄悄進城。當怪獸家長遇到刺蝟老師,鴕鳥校長卻躲一旁不表態。」
所幸,一股愛孩子的單純信念。正如孩子單純,你喜歡他,他就喜歡你。孩子直接、不矯揉的純真回饋是黃淑芬一路走來的原動力。在摸索中淬煉出與孩子、家長、老師,乃至幼稚園經營者的智慧。孩子音量高,不需用更大的聲量壓過他。試著靜下來,用緩和、清晰的指示,孩子多半會跟著靜下來。
若是有識途老馬帶著初入幼教領域的新鮮人,即能免去一些迂迴的道路。老師在摸索中學習,家長亦然。現代孩子生得少,不再能像過去,從帶兄姊的經驗去揣摩學習,加上有些家長心裡也是個孩子。有時孩子的童言童語,就把家裡的情況不修飾地反映出來。老師不僅教孩子,有時還得顧惜大人的情形。家穩固,孩子才有堅強的避風港。當有媽媽想與黃淑芬聊一聊,不一定是孩子在學校的事,黃淑芬總不吝惜撥出「一杯咖啡」的時間。陪伴著孩子,也陪家長走一程。同事打趣:「除了幼兒園,是不是要再增設心理諮商服務?」
圖說:黃淑芬推廣親子繪本共讀不遺餘力。
不怕事、不嫌麻煩,又有同教育理念的事業夥伴支持。從接觸幼兒,因應需求而增生出幾項衍伸服務:安親、社區服務、親子繪本共讀…,真實對孩子有助益的,黃淑芬都致力不怠。從事幼教的成就感,不需等到孩子長大成人、經營一番事業才看得到。每一天,家長們把孩子送來學校,安心離開,將孩子信賴地交託。看著孩子進步的喜悅,黃淑芬堅信老師與家長順暢溝通,帶進信任,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不希望只是生硬的一人講到底的座談,在座談開始前,黃淑芬先認識每一位來到親子館參加講座的家長,了解家中孩子概況。從前的親子活動、親職講座,罕見父親的身影,不只是今天,社會在轉變,父親的角色也進來了。大家一同守護孩子,黃淑芬幫助媽媽們發掘爸爸的育兒優點,適時給予鼓勵與稱讚。就連一同幫忙帶孫子的阿公、阿嬤也很需要鼓勵,在一個正向的氣氛裡,老師、家長與孩子一同成長、茁壯。
講座中收穫滿滿,曲罷,家長仍意猶未盡地圍著黃淑芬。親子館已到了中午的中場休館時間,嬉戲的孩子們也回家午休了。期待下一次親子館預備的精彩課程,育兒路上不孤單。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08.13 NO.402上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