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蘭教養院服務已有10年時光,社工林政頴用陪伴家人的心情,不斷挖掘個案的隱形需求,期許自己成為他們在宜蘭教養院的重要支持。
(圖說:社工林政穎在宜蘭教養院服務已有10年時光。)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大學念的是社會學系,因著輔修系上開設的社工學分,讓林政頴對社會工作有了嚮往,畢業後毅然投入社工行列。
原本在老人日照機構工作的他,當時在宜蘭教養院工作的朋友介紹之下,轉而到此服務。「結果我來沒多久,對方就因為要返鄉照顧家人而離職了!」林政頴笑道。
社工工作繁重、流動率大,初來宜蘭教養院時,林政頴也曾歷經一波波的人事異動。院內有近200位住民,4位社工一人負責約50位個案,組內不時需要互相代理、臨陣上火線,雖然辛苦,但也透過實作,一點一滴建構了新的工作模式,讓服務運作得更順暢穩定。
在宜蘭教養院一待就是10年,林政頴也從初入社會的青澀菜鳥,經過大大小小的歷練,搖身一變成為帶領社工team的組長,將寶貴的實務經驗繼續傳承給後輩。
住宿型機構的社工工作內容多元、複雜,再加上宜蘭教養院的服務範圍橫跨北北基、宜蘭、花東等地區,住民家屬無法分身處理的事宜,皆須仰賴社工的協助,林政頴表示:「我們有點像是住民們的家屬代理人。」
除了為個案連結社福資源,社工還有另一個重責大任:擔任溝通橋梁,不論是機構和家屬、家屬和個案,甚至是個案和第一線服務同仁之間。
(圖說:社工除了為個案連結社福資源,還要擔任各方溝通橋梁。)
有的住民配合度低、行為不當,讓教保老師不堪其擾,林政頴必須想方設法給予支持,協助老師排除困難;也曾遇過家屬卸下照護重擔後,質疑院內照服員為何無法沿用自己過去習慣的照顧方式去服務個案?
「家屬在家可能是一對一照顧,這裡則是採取團體照顧模式,但是雙方都希望個案能獲得良好的照顧、住得舒服。」遇到家屬質疑,他認為不斷溝通協調、以實際行動取得信任是唯一解方。
社工也是人,有時遇見難以溝通的家屬,或是家庭狀況特別複雜難解的個案,不免會感到挫折、心累。初入職場幾乎整天On call(隨時待命)的日子,也讓家人頗有微詞。但隨著工作流程日漸完善、職場支持穩固,工作和生活的界線不再模糊。
例行性服務漸上軌道之後,林政頴進一步思考:身為社工,還有什麼是他能為個案做到的事?因著障礙之故,住民們不一定擁有良好的口語能力,只能透過日常的陪伴和觀察去猜測,時間久了,住民們漸漸願意向他敞開心胸表達自己的需求,對林政頴而言是莫大的鼓舞。
他曾服務過一位因家庭支持系統不佳,而入住宜蘭教養院的個案,後來因故喪失住宿資格,只能接受日間照顧服務。這位個案非常喜愛宜蘭教養院,每逢返家時刻,總是表現出十分難過的模樣,因為空蕩蕩的房子裡,只有他一人獨居。
不忍見他每天悶悶不樂,林政頴跟社政單位不斷協調、爭取,最終讓個案得以留在院內,見到對方臉上重現笑容,令林政頴感到很欣慰。來自住民們的正向回饋,是林政頴願意持續服務的重要支持之一。
(圖說:政穎就像住民們的代理家屬。照片提供/宜蘭教養院)
住民小生是位唐寶寶,父母過世後,里長和特教學校老師協助將他安置在宜蘭教養院。小生不時表達希望有朝一日能到父母墳前上香的願望,念舊的他,亦十分感念老師當年的照顧,總不忘定期寫信聯繫老師。
為了一圓小生的心願,林政頴為他安排了一趟「尋根之旅」,帶小生到父母墳前祭拜、回母校拜訪老師,老師還將他的照片、作品集結成影片,師生一同觀賞,回顧過往的美好時光。
最後,一行人回到小生的舊居,雖已成空屋,但也意外巧遇過去對小生照顧有加的里長,再度牽起原本斷了線的緣分。
尋根之旅大功告成,林政頴笑稱自己好像是紅極一時的綜藝節目「超級任務」裡的卜學亮,覺得很有成就感。這趟旅程不但在小生心中留下珍貴的回憶,更讓身邊的相關人士溫暖在心,為住民量身訂製「圓夢計畫」,也成為宜蘭教養院社工的重要傳統。
走過10年,林政頴不諱言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見到個案因著他的服務,境遇有了改善,他就覺得值得了。未來,他仍會持續在社工路上與夥伴們一起並肩作戰。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398-1上期 2020.04.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