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於聽力障礙,聽損兒在學習路上面臨不少挑戰,除了家庭的支持,也需要專業協助。把握早期療育黃金期,為聽損兒添上希望的翅膀,協助慢飛天使展翅高飛。

(圖說:德德的外婆是他早療路上的重要支持。)

(圖說:德德的外婆是他早療路上的重要支持。)

 

文|林佳勳        攝影|何坤益

 

「阿嬤!」一句再普通不過的呼喚,聽在德德外婆的耳中,心裡滿是感激。聽損兒德德聽懂、能說的背後,是外婆、家人無止盡的付出與陪伴,以及伊甸鳳山早療日托班老師們的用心和努力。

 

把握黃金早療期

德德出生時未通過新生兒聽力檢查,右耳中重度聽損,左耳輕度聽損。家人得知德德是聽損兒時雖然難過,但很快地打起精神蒐集相關訊息。德德在6個多月時戴上助聽器,家長也積極安排他接受早療。

 

雖有助聽器輔助,右耳聽損狀況卻日益嚴重,德德3歲時接受了電子耳手術,左耳則持續配戴助聽器輔助聽力。電子耳手術雖獲得部分補助,但對一般家庭而言仍是不小的負擔。

 

德德的父母忙於工作養家,平日由外婆負責照顧德德。尚未接觸伊甸之前,外婆把握黃金早療期,每天帶著德德四處奔波上語言治療和口手語課程。

(圖說:德德在日托班跟同學們玩成一片。)

(圖說:德德在日托班跟同學們一起學習。)

 

同儕刺激促使進步

「社工建議我們讓德德上日托班,我們先來參觀,覺得師資和環境都很不錯,就決定讓他來這裡。」德德4歲時進入伊甸鳳山早療中心日托班就讀,不論在認知能力、口語表達和人際互動上都有明顯的進步。

 

聽損兒囿於聽力障礙,往往有構音不佳的狀況,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反覆練習才有機會改善。在日托班裡,有同儕跟德德一同互動、學習,再加上教保老師的耐心教導,原本話不多的德德,現在跟同學們打成一片,也能用簡單的語詞表達自己的想法。

(圖說:教保老師用字卡教德德認識自己的名字。)

(圖說:教保老師用字卡教德德認識自己的名字。)

 

教保老師林珽瑀表示,除了透過配戴FM無線調頻系統,幫助德德在課堂上聽得更清楚之外,也加強建立德德的生活常規。

 

「他目前可以聽懂我們大部分的指令,也比較能夠將聲音跟物體名稱做連結。」林珽瑀開心分享:「而且德德現在會說自己的名字了!」

 

學校、家庭齊努力

早療路迢迢,除了借助專業協助之外,家庭的助力也很重要。

 

因為強化咀嚼能力有助於語言發展,老師建議外婆不要幫德德把食物剪碎;老師們提醒回家要加強的課題,外婆也都謹記在心,不厭其煩地帶著德德練習。老師、家長齊努力,一點一滴的累積,都成為推動德德進步的能量。

(圖說:教保老師幫助德德建立生活常規。)

(圖說:教保老師幫助德德建立生活常規。)

 

之前只會叫阿嬤的德德,最近開口叫阿公了,等了4年多才盼到這一聲呼喚,讓外公高興不已。平日和家人外出散步,他也會好奇探問:「這是什麼?」

 

學校和家庭一起努力,幫助德德從聽到、聽懂到能開口說,學習的道路也變得越來越寬闊。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397-1上期 2020.2.14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