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藝圈打滾多年,金鐘影帝屈中恆再次挑戰自己,用手語演出舞台劇,佳評如潮。因著對戲,更加理解聽障朋友,這次他擔任伊甸身障老化的公益大使,分享他與身障朋友的零距離接觸。

(圖說:屈中恆與小蘭一起畫下活動的LOGO,象徵活動圓滿成功。)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當過演員、主持人、得過金鐘獎,屈中恆在演藝圈已是響叮噹的人物。不過,他卻選擇再次攀峰,用手語擔綱演出舞台劇,突破自己的極限。從贏來的滿堂喝采,到兩岸的巡演,無疑是對他演技的肯定,以及最佳的掌聲。

 

《上帝的兒女》改編自劇作家馬克.麥道夫知名劇作,這次華人演出版本是由楊世彭執導,過去劇作家希望由聽障演員擔綱演出,屈中恆卻打破慣例,「這部片走紅百老匯,改編的電影讓瑪麗·麥特琳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過往有這麼好的成績,好不容易在台灣製作,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要把握。」

 

新的嘗試 新的詮釋

 

2個月要學會手語,還要演戲,屈中恆接下不可能的任務,挑戰也正等待著他。「一般演員在劇場接到這樣的戲是不會去碰的,只有笨蛋才會去接這個戲。」他表面上戲謔自己的傻勁,骨子裡卻是跟自己挑戰,衡量自己的極限究竟到哪裡。

 

「我等於是用沒接觸過的新語言去接觸舞台劇,那種感覺就像是用西班牙語去演舞台劇的意思。」屈中恆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描繪演出的困難。一天排練8個小時,學手語耗盡心思,期間一舉將他推向「撞牆期」。

 

「手語有一些困難的地方就是倒裝句,像英文文法一樣,例如“你有什麼事情是不開心的?”但是你的手語比法是“你在不高興什麼?”我需要邊比邊講,講的時候要改口“是什麼讓你不開心?”這種小地方就是沒有辦法。」

 

演到吵架橋段,例如台詞「我不希望別人可憐你」,手語比得比較慢,但口語表達比較快,換句話說,講話的同時,手語要跟上,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的去做這件事,舞台呈現才能很順暢,對屈中恆而言,在在都是困難。

 

對戲時,女主角王曉書是聽障人士,兩人演出要非常有默契,什麼時候下拍;什麼時候走位,整齣劇觀眾看起來才會行雲流水。排練期間,屈中恆與王曉書找到兩人的共通語言,用暗號提示,完全不著痕跡。

 

例如戲中有一段屈中恆在一旁端看王曉書在餐廳裡跳舞,跳著跳著音樂結束,但是王曉書不知道音樂停了,看到其他人回座,她忽然覺得失態,不好意思地牽著屈中恆默默地回到座位。對戲時,王曉書要如何知道音樂停了?「我豎起我的手指頭暗示她音樂停了,她用餘光看到我把手放下,她就了然於心,然後作戲演出“喔!音樂停了。”」反過來,如何知道音樂來了?「我在場邊打拍子,順便告訴她這個拍子的快和慢,她才知道要跳舞,所以是這樣的一個溝通過程。」

 

跨越困難 新的眼光

 

「這齣戲是我演舞台戲以來覺得最困難的一部戲。」屈中恆不諱言,排練過程曾一度後悔,演出後卻從中收穫良多。「比方在專業上我更了解聽障朋友,可以跟他們合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問他演技是否更上一層樓?「至少在表演技巧上面,我用手語演過一齣舞台劇,有誰演過呢?」他自信滿滿的說著,語畢,又哈哈大笑了出來。

 

回憶過程的點點滴滴,屈中恆學手語從門外漢到演出爐火純菁,甚至跟聽障朋友朝夕相處成為好友,也開啟他不同的眼光。

 

學習大量手語時,當他跨越不過去,他就會回過頭來想,「聽障朋友小時候學手語時,他們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抗拒、挫折和各種情緒,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聽障朋友的痛苦與困難。」

 

隨著順利演出,佳評如潮不斷加演,屈中恆和聽障朋友排練、吃飯都在一起,同理心油然而生,也分享一段相處上的小插曲。

 

一次排練的空檔,到餐廳吃飯,聽障朋友比手語的同時,會不自覺地發出一點聲音,卻遭致鄰桌人投射過來的異樣眼光。「其實你會有點生氣,眼神是冷漠的、逃避的,這會讓你覺得怎麼會是這樣?我在想,也反省自己以前有沒有這樣對待過聽障朋友。」

 

同桌遭受歧視,屈中恆替他們抱屈,「他們會的很多,只是他們聽不見聲音,其實很多時候他們不是要你可憐他們,不是要你的同情;只是要你理解他們,這樣就夠了。」排練時,偶爾提醒一下他們「導演在叫你」或是現在該如何,「我覺得要設身處地換個立場來想,你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會不一樣。」

 

過去,屈中恆幾乎都是因應劇情角色需要,大夥兒一行人去作訪談,或是去醫院觀察特定對象,才有機會接觸身障朋友。就像他在演出《將軍令》一戲時,梁家榕飾演妹妹肢障的角色,那時導演要求有對戲的人都要去體驗和了解肢障人士,演起來才能更貼近現實生活。

 

(圖說:屈中恆擔任伊甸公益大使,邀請大家幫助身障朋友安心變老。)

安心變老 珍惜陪伴

 

如今,屈中恆擔任伊甸「身障老化」的公益大使,廣播錄音時,口白講到台灣有116萬名身障朋友,他換算推估每20個人就有一名士身障朋友,其實很容易接觸到。他有感而發的說,「任何時候遇到身障朋友可以多一個微笑、一個攙扶,你就會讓對方感受到溫暖。」

 

他舉例,之前他在家巷口遇到一位不良於行的長輩等著過馬路,路口小且秒數短,他判斷老人家的腳程肯定來不及過去對向。綠燈時,屈中恆陪著他慢慢走;沒想到另一側一位年輕人也過來陪同走,當下感到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有愛心的人。

 

對於老化,屈中恆感受特別深刻,「我從小在眷村長大,眷村長輩很多都走了,幾乎剩下不多。」對於長輩「第一個要珍惜和父母相處時間,第二要照顧與陪伴,我覺得這很重要。」

 

屈中恆的父親高齡92歲,母親84歲,「他們活得很健康,是我幸運的地方。」

 

老人家常常覺得老了不中用,屈中恆工作再忙,也會抽空回去探望父母,「我爸非常關心時事,就陪他聊聊啊,他很開心有人跟他講話,也讓他能講,他就很快樂。他看到你好好的,就ok啦!」

 

一個下午,屈中恆與伊甸的兩位服務使用者拍攝公益主視覺畫面,其中的小蘭是一位腦性麻痺的女孩,為了延緩老化,小蘭平時用腳代替手操作地板滾球,並透過運動做復健;另一位志忠患有色盲且肢體障礙,他從事藝術創作,並透過體適能課程來延緩功能退化。

 

在他們身上,屈中恆都感受他們不因障礙而受限,盡力做到最好。「小蘭因為身體張力的關係,動作不好控制,但是你看到她的努力。」拍攝行程結束,志忠將T恤拿給屈中恆簽名,屈中恆也不忘給他一個善意的問候,一個簡單的握手動作,傳遞彼此的溫暖。

 

用理解、包容和幫助身障朋友,那麼社會將更有愛,是屈中恆的真心期待。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7.10   389上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