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的小哲從小依賴家人滿足他的需要,從未開口說過話,直到四歲半從山東來台進行早療,誘發他的口語。當他第一次開口叫媽媽,小哲媽媽激動的落淚,這一刻她等了許久……。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圖說:小哲媽媽(中)在記者會上分享帶著自閉症兒子來台接受療育的點滴。)

當自閉症的小哲開口第一次叫「媽媽」,小哲媽媽激動的哭著說:「我等這一刻等了好久好久。」

 

來自中國山東的小哲媽媽,婚後一直都是上班族。初為人母,對孩子疼愛有加,總是幫孩子張羅、打點好一切,不用孩子開口,就滿足他的需要,殊不知卻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兒子託付給長輩帶,「老人家照顧就是吃飽穿暖就好。」等到孩子到了四歲半仍不會說話,小哲媽媽帶去檢查,內地的醫生說沒問題,等長大之後就會好。「可是和同年齡孩子相較很不正常,再等下去不是辦法。」小哲媽媽焦急的在心中不斷的盤算。

 

每當兒童節、母親節時分,同事在辦公室討論著和孩子怎麼互動、怎麼叫媽媽?這些對話對小哲媽媽來說份外的刺耳,「我只能躲到廁所裡哭,我不敢出來參與她們的討論。」

 

日子周而復始,夫妻倆忙碌的工作,仍舊疏於教養孩子。小哲媽媽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整天上班,她渴望爸媽的陪伴;如今,她亦重蹈覆轍,無法陪在孩子身邊。於是她決定改變,辭掉工作,帶著孩子來台尋求醫療資源。

 

就醫評估時,醫師問了小哲媽媽三個問題:「他會不會挑衣服穿?」、「他會不會坐在固定位子?」、「他是不是只愛玩他最喜愛的玩具?」結果三個條件都符合,當醫師宣布小哲是自閉症時,媽媽無法接受,「我所有的愛都給了他,聽到這樣的結果感覺像是判了死刑。」

 

醫師說,孩子六歲前仍有好轉的機會,要盡快接受早期療育,「聽到孩子還有救,我當然要試!」拜訪伊甸高雄旗山早療中心,看到許多身障孩子,小哲爸爸認為小哲智商沒有問題,卻要同處一室,他怯步了;但小哲媽媽毅然決然帶小哲接受療育,她認為孩子已經起步晚,她更要緊緊抓住孩子變好的機會。

 

以前教小哲說話,光是「媽媽、奶奶」這樣的詞彙,教了好幾天都教不會,媽媽常常垂頭喪氣地到院子裡獨自哭泣,哭喊著說:「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回到現實,孩子不會說話,只能用猜的,時間一到,就帶他去上廁所、吃飯等,「就像照顧小嬰兒般那樣。」用摸索代替一切。

 

(圖說:企業團體一起關懷慢飛天使,呼籲外界共襄盛舉。)

但是來到伊甸,一切變得不同。老師耐心的教導,誘發他口語,連專注力也拉長。旗山早療中心社工李品鋒說,小哲的專注力原本只能一分鐘、三分鐘,最後可以持續到一堂課,進步很多。

 

過去,小哲依賴家人滿足他的需求,來到中心他開始學會生活自理,如廁、喝水、吃飯、穿衣等都難不倒他。媽媽也從不同管道尋求資源,補充相關知識;在家就照著老師的教法,一一教著孩子。

 

一次,她在家抱著小哲說「媽媽為你付出了好多,你知道嗎?」說著說著就流下眼淚,小哲見狀脫口而出「媽媽」兩個字,「原來你會叫啊!」這一刻小哲媽媽等了許久,聽完母子倆抱著一起哭。

 

「我真的很感謝他會講話,完成我一個心願,他不是啞巴。」即便小哲有時仍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玩,或是轉銜到一般幼兒園有時會忘了規矩,伸手拿別人的玩具等,但是只要教他正確的規範,他是聽得懂的。

 

自閉症的孩子教養路上,需要耐心和溝通,「就像一棵小樹苗一樣,要培養它、灌溉它。」「你對他吼叫沒有用,給他太多壓力他會崩潰。」特別是他對環境很敏感,例如:隔天要去參加什麼活動,你之前要先跟他說明,讓他有心理準備。小哲媽媽笑說:「以前我是不愛講話的人,現在每天都要跟兒子溝通行程,我變成了一個嘮叨婆了。」

 

小哲現在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你問他的好朋友是誰?他會回答哪些人的名字。」過去,小哲媽媽在教養上束手無策,在孩子進步之後,她逢人便稱讚早期療育的好處,甚至鼓勵她身邊遇到同樣難題的父母,不要放棄孩子,療育就能看到希望。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4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