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時光,足以讓襁褓中的嬰孩長成少年;也能讓一位青澀膽怯的社工員,成為獨當一面的督導。在伊甸基金會服務滿十年的廖高鴈,日前獲得108年度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的殊榮,回首十年來時路,她笑稱:「真不曉得這段日子我是怎麼活過來的!」
(圖說:廖高鴈與我們分享她的社工之路。)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爽朗健談,是廖高鴈給人的第一印象,再深入交談,你會發現她有一顆誠摯溫暖的同理心,這,也是支撐她勇敢走過十年社工路的重要特質。
因緣際會走上社工之路
聊起為何會走上社工這條「不歸路」,廖高鴈表示有兩個契機:其一是南投出身的她,在國中時期遭逢921大地震,災後滿目瘡痍的景象,給她帶來極大的震撼;另一個契機是學生時期,她有一個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的同班同學,因為患有妥瑞氏症遭到班上其他同學的排擠,高中也因而轉學。
「當時很希望自己能夠為這些需要幫助的人盡一份心力。」她就此立下未來想讀社工系的志願。在純樸的南投鄉下,父母對於「社工」兩字其實是很陌生的,然而女兒既然那麼有興趣,便也鼓勵她往這個方向嘗試,廖高鴈後來如願進入東吳大學社工系就讀。
因為懷抱著滿腔服務的熱忱,廖高鴈從大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學校的社會服務團,她跟著團隊進入花蓮偏鄉進行家訪,藉此了解當地居民的家庭狀況與需求。「從大一到大五共服務了五年,在過程中,我發現以這樣的身分要真正幫助到當地居民真的很困難,因為你就是時間一到就會離開,沒有辦法為他們解決家庭問題,能做的真的很有限。」當時她一度希望畢業後能夠回到這個地方工作紮根,為居民們服務。
大學畢業面臨職場抉擇
因為社工涉足的面向非常廣泛,廖高鴈也把握大學期中實習的機會多方面嘗試。對新住民議題抱持濃厚興趣的她,原本決定畢業後跟隨大學老師回南投從事新住民家庭服務方案,既可以回故鄉服務又能接觸自己想做的領域,對她而言簡直就是最完美的機會,然而在一次實習中,廖高鴈在早療機構日托班接觸到慢飛天使們,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麼一批沒有人看見的孩子,喜歡小孩的她對於「早療」議題也萌發了興趣。
臨近畢業時必須選定希望投入的領域,除了社工系還雙主修英文系的她非常掙扎,不知該選擇哪個方向,於是她前往學校輔導組諮詢,當時的輔導老師鼓勵她趁年輕時到外縣市闖闖當作是歷練。由於南投的新住民案子細節還需要商談,沒有那麼快定案,廖高鴈一邊投履歷一邊等待老師的消息,然而在此之前,先獲得了伊甸基金會的到職通知。
「伊甸通知我到職和與大學那位老師通知我到職其實只差三天。」回想起當時的狀況,廖高鴈笑著說:「因為那時已經上班三天,當時跟我交接的同工即將要去做高風險家庭,所以將25名密集服務的個案在一天之內交接給我,如果我走的話,又要在三天內交給另一個人,所以其實那時候心裡非常掙扎要不要一走了之回南投,畢竟新住民跟早療都是我想要接觸的領域。」幾經思量後,廖高鴈還是決定留在伊甸,正式投入早療議題。
夢想很豐腴 現實很骨感
「實際投入社工工作之後,其實覺得跟自己的想像沒有太大落差。」大學時期每年的期中實習和暑期實習,讓她很早就接觸到社會角落裡許多不為人知的面向。「雖然短短的實習時光成效有限,但是這些陪伴若能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想法和影響,或是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那就足夠了。」陪伴個案家庭走過一段艱苦時期,是廖高鴈對自己的期許。
當她正式投入早療體系後,發現有些早療家庭狀況特別複雜,求好心切的她雖然想把手上每個個案都做好,但往往事與願違,許多個案家庭的狀況是無法掌握的,她不禁感嘆個人的力量真的十分有限。「有一些早療個案的孩子不是後天影響而是先天殘缺,陪家庭走過那段心路歷程對社工而言是個非常大的挑戰,因為我剛畢業,如何貼近他們的感受做出所謂的同理心,陪他們走過這一段過程……其實非常的辛苦,不是那麼容易。」對她而言,這也是歷練的一部份。
甫踏入早療體系的前三年,廖高鴈感到非常煎熬,雖然對於這份工作抱有熱忱,但實際投入之後,發現能夠造成的改變其實很微小,很多事情無法立即見效。「你就會開始檢視自己或是質疑自己,這份工作真的適合我嗎?就會去想說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到這些家庭?」心情沮喪的她,還被當時的個案關心:「妳最近怎麼好像心事重重的樣子?」
這個個案中的爸爸80幾歲老來得子,家裡有三個需要早療的孩子,雖然家裡環境不好,然而在他身上看不到沮喪和悲觀,甚至還鼓勵廖高鴈去服務更需要的人。「我覺得其實很多支持的力量來自於案家,因為他們的韌性跟堅強。在服務的過程中,我覺得家庭的韌性和家庭的感動其實是無盡的,當這些無限量回饋給你的時候,就會覺得我應該要帶著他們的祝福繼續加油。」
在那三年中,廖高鴈經歷了幾個個案過世,對她造成極大的打擊;也有些個案因為罕病的狀態,導致她跟服務的家庭關係非常緊張跟衝突。所幸在專業上,有伊甸的主管和同工做她的後盾,而家人則在精神上支持她。「還有就是我看到孩子的改變,雖然那是真的非常微小,但是只要看到孩子的改變或是比較正向的回饋,就有了推動我往下走的力氣。」
(圖說:廖高鴈總是以一顆赤誠之心面對社工工作。)
不存在的孩子與不適任的家長
十年早療社工路,廖高鴈見過太多無法坦然接納特殊孩子的家庭。「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如果是我的話,我有辦法這麼快就去接受孩子是這樣的嗎?」然而零到六歲是早療黃金期,越是抗拒接受自己的孩子需要幫助,最後耽誤到的是孩子的發展。
她曾經經手一個個案是透過醫院通報而來,「因為媽媽帶孩子去醫院回診時,說想帶著孩子去自殺。」這個孩子由於基因突變導致四肢變形、須緊急開刀處理,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狀況,媽媽打擊過大甚至不願意承認自己生過這個孩子。「老實說我其實很害怕,因為當時我才入行第二年,自己都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要去服務他們,但既然都落在我身上了,還是得面對。」
廖高鴈硬著頭皮去訪視,發現出來應對的都是孩子的阿公、阿嬤。爸爸由於工作紛爭被辭退,陷入自己的困境走不出來,媽媽則是帶著孩子的哥哥另居他處,兩人都藉著離開家來逃避面對孩子的特殊狀況。然而,不久後阿公中風,照顧孩子的重擔全數落在阿嬤身上。即便情況嚴峻,廖高鴈也不願意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她協助阿嬤帶孩子去上復健課、教她怎麼照顧孩子,孩子逐漸有了進步。
服務過程中,孩子曾有過出養到國外家庭的機會,「我印象很深刻,當天孩子的媽媽居然願意一起上車,陪孩子前往面談場地,因為她平常是完全無視這個孩子,也不承認他的存在的。」不過由於在過程中,雙方發現其實孩子對於原生家庭仍有情感上的連結,最後還是決定讓孩子留在台灣。
後續因服務區域劃分的關係,這個個案最後轉由其他單位接手,但廖高鴈認為,曾經陪他們走過這段路是值得的。「至少在轉移出去時,爸爸已經有表現出從悲傷中走出來、願意接納孩子、一同為孩子努力,那讓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有獲得這個家庭的認同。」
在廖高鴈經手的個案家庭中,不乏有疑似販賣人口、不適任教養、家暴的高風險家庭,家庭狀況越複雜,社工就需要花越多時間心力去抽絲剝繭,找出能夠幫助孩子的關鍵人物,有了突破口,早療服務才有辦法介入,讓孩子有改變的機會。「在過程中,要去跟家庭中的成員做拉扯很辛苦,你也會很擔心如果跟家庭之間的關係破裂了,可能就再也看不見這個孩子。」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她抱持著「永不放棄」的精神,盡可能接住每一個孩子。
衝撞體制 為慢飛天使發聲
在漫長的社工職涯中,有時難免對於僵硬的體制產生無力感。「太多時候會覺得大家都是以問題解決問題。你需要錢?那就給你補助!需要什麼東西全部表列出來。可是我覺得啊,越是以問題取向來提供服務、更難發覺家庭的優點,往往會變成家庭有內在障礙無法改變的標籤,我們是做人的服務,無法以制式化服務來滿足各式各樣的家庭,」真正走入個案家庭裡,陪他們共度這段歷程,才能夠對於案家感同身受。「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你才會知道他們的壓力在哪裡?為什麼感到憤怒?」她不諱言,做了十年社工,才比較能理解慢飛天使家長的心情。
其中,患有罕病的孩子基本權利往往是被剝奪的。除了先天身體上的限制必須克服,罕病小孩在受教權上也時常遭遇挫折。「雖然現在提倡融合教育、提倡零拒絕,但是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的。」廖高鴈服務過一位患有吹口哨症候群的孩子,因為生理需求身上插滿管子,一開始家人對於孩子不抱持希望,然而在早療介入之後漸漸看見孩子的改變,家長也為之改觀,變得積極起來。
孩子到了念幼兒園的年紀,推動入學之前、與孩子的相關復健及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其就學對兒童學習是有幫助,廖高鴈便開始為他安排入學事宜。「我們幫孩子經由正常管道申請入學,由教育局鑑輔會評估的老師以兒童現階段入學是沒問題的,可以讓他進入一般幼兒園,為他申請助理老師協助他。但就差臨門一腳,要進去的時候被校長擋住,他說這麼重度的孩子為什麼要讓他進來?」雖然他有鼻胃管和氣切,孩子的主治醫師評估鼻胃管可在就學前撤除、家長也很努力的協助訓練自主進食,會慢慢訓練孩子不倚靠鼻胃管進食,並且教他保護自己的氣切口。
廖高鴈服務這個個案整整六年,覺得過程中最辛苦的就是跟制度抗衡。「我可以理解學校拒絕可能是出自於擔心跟害怕,可是我覺得擔心跟害怕是有配套措施和因應策略可以處理的,我們可以透過人去克服,但如果你連人去克服、去協助都不願意,耽誤到的就是這個孩子,但明明這孩子是有潛能和學習發展性的。」
「有時當你想帶這些家長往前衝,卻會覺得層層關卡被阻擋。大家可能會認為,為什麼要為了這麼一個孩子花那麼多社會資源?可是試想,如果這樣的孩子他連基本的權利都沒有的話,那他長大之後要怎麼辦?到時候要花更多力氣更多時間去訓練這個孩子。」幸好跟校方通過會議討論之後,孩子順利進入幼兒園念書,目前也在國小就讀資源班,就學狀況非常良好。
(圖說:廖高鴈認為從事社工行業應該「莫忘初衷、保持熱忱」才能走得長遠。)
用心耕耘獲得肯定
「在整理送審資料時才驚覺,我進伊甸居然已經整整十年了!」這次獲得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廖高鴈表示很感謝伊甸基金會讓她有多方嘗試的機會,而家人也以她的社工身分為榮,認為她這條路真的很辛苦、但很有意義、也很有價值。「他們現在都變成我的資源了,缺志工、缺物資找他們就對了!」廖高鴈笑著說。
雖說社工的職責就是服務個案給予幫助,但廖高鴈認為自己才是從案家身上獲得最多助益的那個人。個案家庭樂觀面對人生重大打擊的態度,對她的價值觀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每個看似艱苦的家庭,都有值得學習的優點。她認為,若不是從事社工行業,她可能學不到這麼多東西,每個服務歷程中的所學所得,終將成為她服務下一個個案家庭的養分。
她表示,當社工心臟真的要夠大顆,但更重要的是「莫忘初衷、保持熱忱」才能走得長遠。不是出於悲憫的同情,而是發自同理的真心,與個案家庭比肩同行,陪他們行過低谷,鼓勵他們長出內在力量。雖然過程中難免會有艱辛、疲憊和挫折,只願自己的付出能為身處於幽暗深谷中的個案家庭,點起一道希望的燭光,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精彩篇章。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4月 386上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