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跨代共居一室,在國內外興起一股風潮,為長照找尋一個新模式。)

當活到七老八十的時候,來到長照的大門口,你想像的生活是孤單的與電視為伍?

還是充滿跨代共居的互助活絡氛圍?

社會開始珍視長者的生活需求,歲數不再重要,而是到老也能快樂生活。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老化」一定是負面的代名詞嗎?

全球面對高齡化社會,開始重視老人的生活照顧與社交問題,興起「跨世代共居」的模式。透過互助與交流,顛覆外界對老化的刻板印象。

代間融合看到的是其樂融融的畫面,不僅重塑老人的形象,更激起世代互助的力量,說明了年華老去不是生命的休止符,而是活出正向能量和生命的可能性。

 

在社區,年輕人上班,鄰居的老人家可以幫忙照顧小孩;老人家步履蹣跚,提不動菜籃,年輕人可以使上力幫忙。

長輩孤單寂寞,少了說話的對象,年輕人、志工等可以陪伴,傾聽心事;就算家人沒空來探望,也可以充當兒孫,陪長輩逛街、吃飯……。

相對的,老人家畢生智慧的結晶、豐富的人生閱歷,傳承給下一代,實現自我價值。長輩原本負面、寂寥的心,因著不同世代的互助,有了一抹陽光,笑容浮現臉上。

 

這樣的場景早已在歐美的跨代共居天天上演。

德國的多代屋(Mehrgenerationenhaus)就是其一,早在2006年開始,德國政府開始重視老人照顧的課題。

透過老中青三代的共居模式,打破世代藩籬,因著生活互助,從公寓連結到社區,開辦課程、聚會、活動等,多代屋有如社區居民的客廳,天天開放自由進出,凝聚成為一個大家庭般和樂融融。

(圖說:老人家與年輕人刺激與互動,生活跟著年輕起來。)

不管是住在同一棟公寓,或是在同一個社區,大家生活上彼此幫助,傳遞正向老化的能量。有老人家反應,他可以應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別人;也有長輩說,一想到老,他就會聯想到跨代共居的幸福畫面;甚至有老人找到生活重心,值得活下去的目標。長者對老化有了新的詮釋,開啟新的無限想像。

 

在荷蘭,Humanitas老人公寓也顛覆照顧模式,它不強調醫療,而在乎住戶的快樂。

公寓裡讓6名非醫療照顧相關科系的大學生與長輩同住,每月提供30個小時的關懷服務,促進世代交流與互動的機會。

 

年輕人可以帶老人家上街吃飯、看電影、提供日常生活上的協助等,因著互動,建立了跨代的情誼,關照著彼此。

老人家豐富的經驗猶如一座知識的寶庫,開拓了年輕人的視野。晚輩從長輩身上汲取專業,習得技能;老人家也從年輕人身上學會數位化能力,了解社會的脈動和趨勢,教學相長成就了彼此。

 

如今,在台灣也開始了青銀共居的模式,例如台北市政府提供文化大學學生以較便宜的租金入住陽明老人公寓,讓長輩與年輕人有了對話的機會。

年輕人可與長輩一起下廚、聊天、教導使用3C產品等。期盼透過跨世代共居的方式,引領年輕人及早認識長照,幫助有需要的長輩。

 

在新北市三峽區的社會住宅一樣推出青銀共居計畫,在試驗中,讓大學生與長輩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可以協議制定生活公約、彼此交流與關心,將原本祖孫互動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找回來,達到共融的目的。

 

當老化伴隨著身體疾病,生活與醫療照顧形成拉鋸時,老後的你希望獲得什麼樣的照顧模式呢?

希望在居住的環境中仍有「快樂」的成分嗎?

創新的跨世代居住模式,一切只為讓長輩能快樂的享受餘生。

(圖說:年輕人透過與長輩共融,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需要。)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81 2018.11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