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南京的長輩就近在社區獲得照顧,到養老機構感到自然不過。)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誰來照顧呢?南京養老機構提供全年無休的服務,醫療與照顧並行而不悖。一趟參訪之行,在在見到當地打造養老圈的用心,也觸動台灣思考在地老化的措施。

 

文│蘇麗華、張雪惠

 

當白髮霜霜,夫妻倆一起慢慢變老,一起收藏點滴歡笑,坐著搖椅慢慢聊……這也是你期待的老後生活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反觀江蘇省亦不遑多讓,根據南京市2017年底發布的「養老訊息白皮書」指出,全省老年人口達到1,719萬人,省會南京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也達到141.89萬人,打造養老圈成了當地重視的課題。

 

醫養融合 機構看診

 

為了提升養老服務品質,南京市從2013年開始,由民政部與衛生等部門推廣「醫養融合」的服務模式,將養老、醫療、康復與護理四合一,讓養老機構走向專業化。據2017年的統計,217家養老機構當中,超過90%的機構與醫院簽訂醫療合作協議,老人家不用舟車勞頓,在養老院看病就可以刷醫保(如台灣的健保卡)就診。

南京市政府在公布的《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實施意見》中,希冀在2020年,養老機構的醫養融合率要提升到95%;護理型床位總數要達到50%;每個街鎮至少要設有一個醫養融合機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要達到70%,目的就是要長者健康老化、在地安養。

 

伊甸副執行長何天元與宜花東區區長劉玉樸赴南京參訪當地的日照機構時,看到醫養融合的服務模式,不禁留下深刻印象。換句話說,服務單位有醫師、護士駐診,長者可以直接在養護中心就醫非常便利。

「這部分在台灣實施是有困難的。」劉玉樸說,以宜蘭茂安部落的情況來說,連結到偏鄉醫療,一周僅提供兩次服務;跟南京每天醫師都在診,這樣的服務模式對長者來說,會有安心、信任感。何天元則認為:「南京的醫養合作經驗,是台灣未來可以思考的部分。」

 

(圖說:在南京的養老機構採取醫養並存的模式,在機構有醫師駐診,現場掛號看病非常方便。)

分項付費 提升品質

 

此外,長照服務「分項付費」的概念,在台灣推廣有其困難,長輩會認為:「怎麼使用每一項服務都要錢?」但是在南京養老機構,卻是明定清楚的收費機制。

劉玉樸表示,分項付費的概念,從簡易版到豪華版規格非常清楚,將需求個別化、差異化後,有助於整體服務品質的提升。

何天元也注意到,南京的養老機構提供中醫和推拿服務,這是台灣不曾看過的。顯見中醫在當地非常受重視,民眾的接受度高。

 

全年無休 服務不打烊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養老機構講求的是「天天供應不打烊。」何天元有感而發的說,提供全年無休服務是一大進步。他反思,台灣的日照機構服務僅提供周一到周五,那麼假日呢?老人家將何去何從?由照顧者接手?是值得審思的課題。

「相形之下,周六周日,長者就沒有送餐的需求嗎?就沒有陪伴照顧的需求嗎?我想,未來我們在排班上可以做不同的銜接,讓服務不打烊,這也是提升服務很具體的方式。」劉玉樸說道。

 

社區照顧  走路就到

 

再者,何天元也發現社區化照顧在當地非常普遍。「隔壁就是照顧單位,不像台灣的機構設在政府大樓裡,或是需要交通接送長輩。」老人家沒有離開社區,走路就到養老機構,這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

「台灣的長輩不喜歡去機構,因為離開原有的居住環境,有被家人遺棄之感。」反觀南京,長輩白天就像去社區的托兒所一般,白天和晚上都沒有離開家附近。「在社區生活和在〝社區外〞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何天元說。

 

未來台灣長照機構如何落實社區化照顧,將醫養、社政與保險制度做整體性的串聯,長者們可以真正在地老化,「到了那一天,我們如果可以在社區裡就享受照顧服務,甚至安心的在社區終老,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劉玉樸說。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 2018.10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