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李孟弦(圖右)談起自己的工作,滿臉的笑意感染了所有人。)

來到伊甸嘉義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是左側的無障礙斜坡,

斜坡旁掛滿幼童的作品,不禁讓人吸引了目光、耳朵聽見二樓孩子們愉悅的歡笑聲,

也聞到淡淡香甜的味道,原來是點心時間幼童在製作屬於自己的珍珠奶茶。

文│邱慶宜 攝影│何坤益

 

李孟弦與羅巧如是伊甸嘉義服務中心的社工,兩人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伊甸,

且已到伊甸已經有一年多時間的兩人,性格大相逕庭。

李孟弦的個性較內向害羞,當初期望自己能夠更開朗,而選擇了社工這條路,在高中就讀幼保科,

也因媽媽職業是保姆,有較多機會與幼童接觸,

本身也相當喜愛孩童,在大學時期訂立為服務兒童的目標。

羅巧如則個性外向開朗,喜歡接觸人群、喜歡小孩,並且有顆助人的熱心。

兩人的起點不同,卻也因為有顆善良溫潤的心而聚在一塊兒。

(圖說:李孟弦與中心服務使用者互動良好。)

說到嘉義服務中心,不得不說他們的厲害之處,看著孩子們相互打鬧玩耍,還以為身處在一般的幼兒園中。

李孟弦表示,學生時期印象中社工就是各自工作,在進入嘉義服務中心後,發現這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團隊合作」,

不論在辦理活動或遇到困難時,從上到下的每一個人都會極力配合,團隊中充滿著向心力。

羅巧如說到,中心也著重療育融入生活,以遊戲的方式去學習。

從她們臉上的表情可以感受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社工就像連結兩塊木板的螺絲,是將家庭與中心連結起來的要件。

早療機構社工的工作從接獲通報開始,通報來源主要為轉介中心亦或是家長,

初期社工主動與家庭做聯繫,協助家長認識早期療育介入的重要性,並對於幼童的各方面能力和評估家庭功能,

未來以提升家庭功能幫助幼童學習成長、促進專業人員與家長合作和給予家庭支持為主要的服務目標。

 

李孟弦分享一個令她印象深刻的個案,

發展遲緩的小宏(化名)由輕度智能障礙的阿嬤帶大,父親四處打零工並無與小宏及阿嬤同住,

經社會局通報阿嬤帶著孩子在外遊蕩有行乞的行徑,並發現小宏有發展遲緩情形,因此轉介嘉義市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

最後伊甸也開始介入服務後,首先小宏是到中心接受時段服務,

而平時阿嬤大多時間都會抱著小宏,當小宏要離開阿嬤去上課,就會嚎啕大哭,

看著哭泣的孫子也讓阿嬤相當不捨。

阿嬤帶小宏來上課的意願度不高,所以社工時常需致電提醒阿嬤要帶小宏來上學。

(圖說:羅巧如的懷抱是小朋友的溫暖。)

後來小宏轉銜日托服務時,阿嬤時常也未帶小宏至中心上課,

社工了解後發現會讓小宏接受伊甸服務是僅是小宏爸爸的決議,阿嬤尚未認同。

因此社工之後天天陪伴及鼓勵阿嬤,給予阿嬤支持與關心,

在她鍥而不捨的努力以及看見小宏的進步後,阿嬤漸漸放下那顆懸著的心。

李孟弦開心的說到「當我聽到小宏阿嬤說:謝謝妳,這麼照顧我們時,當時我超感動的」。

 

「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模式,服務時與家庭的互動溝通極其重要,

而嘉義早療服務中心更像個大家庭,

家長與專業人員間彼此間互相信任,一同陪伴幼童的療育,和討論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身為社工新幼苗的她們,對自己有著美麗的期許。

李孟弦期望自己的工作能夠啟發家庭的希望;

羅巧如希望能夠讓幼童都有良好的教育機會與環境,並讓家庭間的互動更加和諧,用以熱情與耐心陪伴家庭、慢飛天使一同成長。

嘉義服務中心周俸存組長語氣充滿著對她們的認可:

「每一秒都有無限可能﹗縱然會有很多挫折,還是勇往直前的她們真的很勇敢,

對她們來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她們就一定會去做。」

無所畏懼的奮力向前的她們,就是嘉義服務中心所珍惜的寶物。

(圖說:羅巧如的辦公日常,透過電話的傳遞,將關心送出去。)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4 2018.4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