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堅毅守護偏鄉
在伊甸,從事第一線服務的同工多是女性,她們用堅毅、不放棄的態度,穿越過重重山嵐或者飄洋過海,去敲開偏鄉一戶戶緊閉的門,讓服務進駐,讓關懷入心,讓伊甸的愛灑滿弱勢朋友荒蕪的心田。
文│陳玠婷
「因為愛,我一無所有。」伊甸創辦人劉俠昔日言語,這份溫和而堅定,至今仍然體現於服務當中,也成為第一線服務同工陪伴弱勢朋友的力量。
伊甸隨著服務開展,從城市走往偏鄉,往山上、去海邊,去尋找偏鄉等待幫助的弱勢朋友。在伊甸,舉凡社工、教保老師、居服員等專業人員,即便是女生,工作時常常獨自一人上路,開在蜿蜒狹小的道路上,每天都與時間賽跑。
下偏鄉 需要倚靠天
偏鄉的風景各有不同,像是澎湖環海,四處緩坡,汽車爬上爬下地就在這座島嶼上穿梭。澎湖小作所的教保老師黃莉玲說,有一次她為了教學員坐公車,先把機車騎到學員家,再陪他坐公車上下課,她形容騎車的沿途:「有一段是髮夾彎,海風大的時候都能把車吹往對向道!」
另外,像是高雄那瑪夏、屏東恆春、小琉球等地的早療服務,每到梅雨、颱風季節時,服務常有變數。教保老師溫美灑在偏鄉服務早療十多年,剛退休的她表示:「有時候雨下多了,在路上隨時都有意外發生,有一次差一兩公尺就被大石砸中了。」
不同的排外 艱難的服務
不同地方擁有不同的風俗民情,但不管在台灣各地,偏鄉地區的「排外」現象卻是一致的。而伊甸的偏鄉同工各個都有不同經歷,在宜蘭山區裡探訪慢飛天使家庭被排拒在外、服務身障成人時,被拒絕溝通對話。
南投居服員阿霞對排外心有戚戚焉,她敘說有些服務使用者不喜歡被觸碰,「包括家人,所以我需要時間慢慢讓他們認識我。」於是阿霞以晚輩自居,陪長輩聊天,從不過度表現,「讓服務來說話,所以我大約一個星期就可以讓阿公、阿嬤接納我了。」
另一種排外則是環境氛圍,像是澎湖的民情較為傳統,黃莉玲表示她遇見的鄰居朋友都很友善,但是他們心中都有一把尺,不能作出格的事,否則容易被貼標籤,她笑著說:「不過他們都很好相處!」來自本島的社工林彥君也說,剛到澎湖的時候,即便面對的是家人、朋友,「接納」仍是一門功課。
每一天,她們都在台灣各個角落奔波,展現女性獨有的堅毅與柔軟,陪伴在服務使用者身邊,辛苦雖不在話下,但藉由一次次服務,她們如同獲得前進的動力,不輕易放棄,她們說:「因為他們都是我們的家人啊!」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1 期 2017.3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