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鳳山早療中心小麥從仰賴氧氣機到能背著書包到處跑跳。)
氧氣機曾經是小麥的「小跟班」,不管到哪裡總跟著小麥。來到伊甸鳳山早療中心後,小麥努力學習與氧氣機告別,過程中有抗拒、常哭泣,但她仍努克服。小麥在訓練下,終於能靠著自己的能力呼吸新鮮空氣。
文|許幀貿 攝影|何坤益
(圖說:鳳山早療中心小麥從仰賴氧氣機到能背著書包到處跑跳。)
氧氣機曾經是小麥的「小跟班」,不管到哪裡總跟著小麥。來到伊甸鳳山早療中心後,小麥努力學習與氧氣機告別,過程中有抗拒、常哭泣,但她仍努克服。小麥在訓練下,終於能靠著自己的能力呼吸新鮮空氣。
文|許幀貿 攝影|何坤益
文|朱聖恩 攝影|陳韋儒、楊政翰
藝人楊祐寧身著「共好同行」字樣T-shirt,出席伊甸基金會舉辦的「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暨「育兒現況調查」發布記者會,呼籲社會大眾一同關懷慢飛天使及其家庭,使他們在漫長的早期療育路上,不再孤軍奮戰。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鳳山早療中心
自閉症孩子容易有人際關係障礙,溝通和相處都困難重重,「他們跟人的連結像是一條虛線。」鳳山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李佳茵用比喻的方式道出父母照顧上遇到的困境。
(圖說:安安媽媽感謝伊甸協助,全家開心地與教保老師和社工督導合影。)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安安下學期(小二)就不再是特教生了!」小婷接到老師的消息不敢置信。想當年,安安三歲前沒有口語能力,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長期到醫院接受早期療育,各方面能力才慢慢發展出來。如今可以不用再上復健課,令媽媽安心,證實多年的努力有了成果。
(圖說:鳳山早療孩子大宸。)
鳳山早療中心驢駒班的教室裡,有位小男孩看到人就露出開朗的笑容,活潑又充滿好奇心。他的名字叫做大宸,曾經大宸因為個性衝動、橫衝直撞,讓幼兒園老師們一個頭兩個大。後來轉銜到鳳山早療中心之後,大宸漸漸學會了規範,現在大宸在這裡重新開啟嶄新的童年生活。
文|許幀貿 照片|何坤益
當一群緬甸的身心障礙孩子有發展遲緩現象時,該如何得到療育資源呢?緬甸伊甸身心障礙兒童中心(簡稱ECDC)成立日托中心,透過早療幫助200位孩子迎頭趕上成長的里程碑外,也讓他們在愛中享有平等的機會。
(圖說:伊甸舉辦線上「2022年台緬早療服務實務分享與雙福精神交流會」。)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螢幕截圖
炎炎夏日,與孩子一同戶外活動吧!伊甸宜蘭兒童資源中心這次前往廣興農場,與孩子、家長一同在農場裡感受童趣,有趣的DIY體驗及小動物探索,學習知識也增進親子活動。
伊甸服務宜蘭早期療育資源缺乏地區,期望透過活動增進孩子新知並促進家庭和諧。此外,透過喘息活動安排,增加家長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文|許幀貿 攝影|簡瑞廷
為擴大新竹早期療育服務的量能,新竹市第一家社區療育服務據點啟用了。每一個據點的成立都需要細心地籌備與規劃,其中的師資更是關鍵。少子化的社會,伊甸與眾多家庭一同陪伴孩子們健康平安成長。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陽光普照、工作人員忙著招呼來賓。
孩子就是要玩!親子就是玩在一起。嘉義早療的親子來到樹木園玩闖關遊戲,儘管炎熱的天氣,親子仍沉浸在遊戲中,在一邊玩,一邊自然地帶入療育功能,一場親子踏青活動,讓家長帶孩子走出來,營造共融的社會氛圍。
文|蘇麗華、嘉義早療中心 攝影|何坤益
這一天,嘉義早療的慢飛天使來到樹木園,在7個闖關遊戲中用隨手可得的道具和樹木園的天然場域,如:高高低低的斜坡、筆直的道路、生態池等環境,設計親子創意遊戲。一個上午的輕鬆腳程,親子合力完成,大夥兒徜徉在大自然下,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擁有早期療育及成人身心障礙服務歷練的張敏慧,超過20年的資歷,使她有感早期療育的需求與重要性,願意將豐富的經驗傳承給後進。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本來我是計畫要出國念音樂治療。」伊甸基金會─旗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教保組長張敏慧說。
(圖說:阿鈞笑得非常燦爛。)
阿鈞8個大月時,不會翻身和抬頭,證實罹患罕見疾病平腦症。媽媽顧不得難過,帶他上醫院做復健。之後,來到婦幼家園上早療日托班,訓練下來不但能站、走等(進日托班前會站幾秒鐘和他人雙手扶走易跌倒,需要他人看顧安全。現在是阿鈞能站得很穩不需要他人扶,獨自走時較能控制平衡),能力一一展現,讓媽媽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自幼由阿祖(曾祖母)帶大的小賀,二歲時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同齡的孩子。幸而友人的關心,及時引進早期療育的服務,在阿祖對早療理念的支持下,小賀從用哭泣表達情緒,進步到可以理解老師指令、對答順暢而展現自信的笑容。
文|朱聖恩 攝影|王致尹
「紅色在哪裡?」教保老師詹秀妃問。
「紅色在這裡。」小賀從格子裡紅、黃、藍三色的方塊中挑出正確的顏色。
「我希望兩兄弟平安、順利長大。」為母的范春霞說出願望。
小祐兩兄弟皆患有聽力問題,全職媽媽范春霞積極帶兩兄弟就醫、復健、尋找早療資源。藉著在伊甸基金會─旗山早療中心的課程,小祐對指令的反應和團體生活的適應有了明顯的進步。伊甸盼望藉著早療服務的介入,不僅幫助孩子,也幫助到整個家庭。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圖說:芸芸在練習下,頭可以慢慢抬高一些。)
芸芸是一位早產兒,且全面性發展遲緩。爸媽送她到鳳山早療中心接受早期療育,芸芸返家後爸媽會跟早療中心合作,同步進行練習。在早療中心及家庭努力下,芸芸各方面有了突破和進步,愛撒嬌的她現在是全家的開心果。
三歲的帆帆有著一雙大眼,是個可愛的孩子,罹患罕見疾病且雙手及上半身無力的他,正在學習扶物站和走路,早療的介入,讓家長看見孩子的潛力及希望。
文|蘇麗華 攝影|何坤益
迎接新生命是父母的喜悅,但罕見疾病的造訪,使得帆帆的成長路上多了許多的挑戰。
帆帆剛出生時,明顯的外觀是雙手雙腳各六指/趾症,以及上嘴唇缺少唇珠,當時還不知帆帆是罕病兒,直到帆帆5個月大時,因為密集性地吐奶、吐藥,便立即帶他去掛急診,急診室醫師發現帆帆的眼球震顫,建議立即留院做各種腦部檢查,醫師診斷為「小腦蚓部發育不全」,這種罕見疾病常見的症狀是呼吸異常、眼球震顫、多指(趾)症、肌肉張力低下以及發展遲緩,聽到這個消息,對爸爸媽媽來說是很大的衝擊。
「我只是主的器皿,學習是一生之久的事。」
教保老師陳春嬌,從一開始的「想逃跑」,到持續在早療領域服務超過25年至今。是因為她在每逢做決定之際始終維持一個習慣─禱告。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為將早期療育服務送到住在較偏遠的家庭,伊甸三峽服務中心早療組人員上山下海在所不辭。這回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台三級警戒期間,網路的無遠弗屆,服務反而更不受地域的限制了。
文|朱聖恩 攝影|陳韋儒
本文照片為資料照片,非防疫三級警戒期間拍攝
伊甸基金會28年來長期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為了增進親子互動,呼籲各界關注孩子的發展需求,伊甸舉辦「愛孩童幸福節」親子互動展,設置關卡遊戲讓家長能夠與孩子一起闖關。
「愛孩童幸福節」親子互動展於本月五日舉辦開幕記者會,本次記者會邀請了跨足演藝圈及時尚圈的超級媽嗎宋米秦擔任公益大使,與慢飛天使小銘一起闖關,同時也提醒家長需要多陪伴家中寶貝,並關心他們是否有跟上對應的發展歷程。
文|許可晴 圖片提供|伊甸基金會公關中心
Growing Up With A Loving Dad’s Care
A few years ago, Xiao Jing’s father got into a car accident that restricted his movements, then took up the mantle of raising thre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all alone. Fortunately, he had help from Yilan’s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allowing his youngest son to receive developmentally critical educa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s. People called Xiao Jing the slow flying angel, who step by step was able to fly higher and higher, eventually being able to soar. Accompanying his son’s growth and seeing him develop healthily was all the father wished for.
Author: Nina Chu | Translation: Ian Sung |Photographer: Chih-Yi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