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由阿祖(曾祖母)帶大的小賀,二歲時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同齡的孩子。幸而友人的關心,及時引進早期療育的服務,在阿祖對早療理念的支持下,小賀從用哭泣表達情緒,進步到可以理解老師指令、對答順暢而展現自信的笑容。
文|朱聖恩 攝影|王致尹
「紅色在哪裡?」教保老師詹秀妃問。
「紅色在這裡。」小賀從格子裡紅、黃、藍三色的方塊中挑出正確的顏色。
過了農曆時節的「雨水」,雨下個不停,但不影響小賀在家裡上早期療育課程的好心情。一旁的阿祖不時關注曾孫有沒有認真上課。
圖說:阿祖在旁觀注小賀上課情形。
今年四歲多的小賀與阿祖、阿公、舅公、媽媽一同住在新竹市的這幢公寓。舅公去年因意外造成下肢障,目前在家療養,家中其他成員對於發揮家庭功能亦力有未逮,故小賀自幼皆由八旬的阿祖一手帶大。
遇見貴人
相較同齡孩子泰半已可以簡單的對話,二歲時的小賀則顯得在語言發展上慢了些,經由媽媽的朋友好意提醒,小賀的情形被新竹市政府社會處轉介到伊甸基金會─以諾服務中心。
圖說:以諾服務中心主任徐聖閔(左)、社工督導林淑娟(右)聊起初識小賀的情形。
以諾服務中心社工督導林淑娟回想起二年前初識小賀的情形:
「小賀的單字不到10個,更沒有短句子。」
「二歲了,他只會說『好』、『要』等。」
「那時候叫『阿祖(ㄗˋㄡ)』會叫成『阿播(ㄅˋㄛ)』。」
經過幾次的電訪與家訪,她了解到小賀的主要照顧者─阿祖,與同輩的長者相較,她已哺育了兩代,第三代總該交棒了,無奈這個棒卻接不下去。
隔(兩)代教養
這天,以諾服務中心主任徐聖閔與社工督導林淑娟一起訪視小賀家,在阿祖熱情的招待下,驅走外頭大雨籠罩的陰霾。正在進行早療課程的小賀,見有「觀眾」來觀賞上課,激起他要好好地表現。「平常我教他,就趴在桌子上,不理。老師來教就很有反應。」阿祖告起狀來。
圖說:小賀發現有觀眾來看他上早療課。
「他最喜歡看電視。」阿祖說。「他怕大聲,飛機飛過去就摀著耳朵。」
聊起小賀生活的點點滴滴,阿祖如數家珍,社工人員都敬佩阿祖清晰的頭腦。
早療到宅服務
徐聖閔指出新竹的早期療育需求大,COVID-19疫情使民眾對到宅服務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囿於教保老師人力,只能按個案情形的輕重緩急,在早療團課空檔安插老師到宅服務。
小賀的家位在市區內,距離以諾服務中心車程不到10分鐘,步行原本是阿祖最習慣的交通方式,但是她上了年紀,腳走不了太遠。林淑娟考量小賀上早療課程的接送問題,於是安排了早療到宅服務。
圖說:教保老師藉圖卡訓練小賀認知能力。
二歲時的小賀,口語表達有限,常有情緒、以大哭表達需求。反觀現在的小賀,課堂上有問有答,顯得更有自信。老師藉著桌遊訓練小賀的手眼協調。即使是在家上課,透過擺設課桌椅,預備小賀上課的心情。老師藉拍拍手等肢體動作,加上上、下課的簡單問候儀式,幫助小賀融入上課情境。
阿祖對早療的支持
可以想見,從前阿祖年輕育兒時,無論是特殊教育或早期療育等在台灣都還是很陌生的範疇。難能可貴的是,阿祖對於小賀的早療很支持,此點展現在居家擺設的改變上:
起先,阿祖安排小賀在餐桌上上課,她認為餐桌是上課最「像樣」的地方,對老師才有禮貌。由於家中的光線較不足,在餐桌上課使效果打了折扣。林淑娟建議移至落地窗邊上課,可以經由窗邊的光源增加照明。此外,阿祖也依建議將客廳的雜物收進房間、清出走道,讓小賀上課時的視覺環境清爽、不易造成分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取得阿祖的同意後,以諾服務中心募集了適合小賀身高的二手小課桌。平日,阿祖帶小賀到附近的菜市場買菜,附近電器行老闆跟阿祖很熟,得知小賀上早療課一事,主動幫小賀的二手小課桌鋪上印有海鷗、鯨魚的童趣桌面,為小賀增添上課的氣氛。
圖說:舖有童趣桌面的小課桌為小賀增添上課氣氛。
另一面,林淑娟也鼓勵小賀的媽媽多參與兒子的成長,增添四代同堂之福。經由早療的課程,小賀進到幼兒園適應良好。幼兒園多元的食物類別訓練小賀的咀嚼能力,內有營養增加、外有同儕一起學習人際互動、團體規範等,加上早療課程的同步進行,助小賀迎頭趕上發展的腳步。
「1、2、3。下課囉!」詹秀妃帶小賀拍手三下,取代下課鐘聲。
今天的早療到宅課程結束,詹秀妃得趕場回到以諾服務中心給孩子們上早療團課。走下樓梯,仰頭望著小賀祖孫倆揮揮手的身影,一行人心中祝福著祖孫倆平安健康。
圖說:下課囉!〔教保老師詹秀妃(左)、小賀(中)、阿祖(右)〕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03.14 NO. 42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