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陳資涵
「1982年,那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台中市政府社會局專委吳文楦說。「其中一件,就是伊甸基金會成立。」
筆名杏林子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與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秉持「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理念,共同創辦了伊甸基金會。
文|朱聖恩 攝影|陳資涵
「1982年,那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台中市政府社會局專委吳文楦說。「其中一件,就是伊甸基金會成立。」
筆名杏林子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與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秉持「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理念,共同創辦了伊甸基金會。
(圖說:民眾體驗「矇眼投球」,在人員指示下,聽聲辨位。)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伊甸第十一屆「無障礙生活節」高雄場熱鬧登場!活動帶領民眾一起時光倒轉,回到伊甸創會的1982年。處在環境不便的年代,身心障礙者究竟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透過趣味身障體驗,帶領民眾體會無障礙環境的重要,並鼓勵發揮同理,支持身心障礙朋友走向平權、無礙的生活。
(圖說:伊心會所開幕活動,冠蓋雲集。)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當一個人有精神障礙,如何獲得關懷和支持,並且融入社區生活呢?「伊心會所」由基隆市政府補助伊甸基金會,成立基隆市第三家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正式舉行揭牌儀式。該服務以發展互助社群,建立支持網絡,協助精神障礙者找回自信、儲備技能,繼而逐步邁向康復之路。
(圖說:伊甸舉辦2024「發展性社會工作--多元、共融、共好社區實踐經驗」論壇,當中「經濟就業服務組」進行主題式工作坊。)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服務圖片來源|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網站
提到台北市的萬華地區,集歷史古蹟與西門町流行文化於一身。在繁華的商業背後,卻有一群社區的兒少在公園遊蕩,誰能夠陪伴他們好好長大,繼而找到自己的價值呢?
(圖說:公益大使黃鐙輝(中)、伊甸副執行長曹儉(右)及喜樂合唱團團員林昊恩(左)參加第十一屆無障礙生活節開展記者會,呼籲民眾共同關注身心障礙者的需求,打造友善包容的環境。)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伊甸北區公關中心
你能想像,40年前的身心障礙者,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呢?那時候,因為缺乏無障礙環境,加上就業機會有限,許多人被隔絕在家裡,造成生活困難與社會疏離等困境。今年伊甸基金會無障礙生活節台北場,透過情境式體驗,帶大家回到1982年,感受當時社會環境的種種不便,為障礙者的生活解開謎底。
(圖說:新北市政府委託伊甸基金會辦理的新北市第4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舉辦「親子奧運會」,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並呼籲父母關注孩子的黃金成長期。)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維綱
精彩刺激的羽球賽、熱血沸騰的拳擊賽,前陣子全民瘋奧運,你有跟上嗎?新北市政府委託伊甸基金會辦理新北市第4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簡稱三峽早療中心)前往三峽北大國小體育館,與在地公共托育中心、非營利兒園、社福中心、居家托育中心、長照服務及玩具銀行等合作,舉辦「親子奧運會」,將篩檢結合趣味的遊戲關卡,讓兒童從遊戲中學習,並呼籲父母關注孩子的黃金成長期。
(圖說: 澳洲臥龍岡大學衛生與社會學院社會工作學系教授Nandini Ray在會中分享Green Connect的運作模式。)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圖片來源|Green Connect(城市農場)網站
你能夠想像當消費者購買一箱永續農產品,除了支持有機農業外,還能幫助澳洲當地難民和失業的年輕人擺脫貧窮,找到工作嗎?沒錯,Green Connect辦到了!
(圖說:伊甸基金會香柏樹社區日間照顧服務中心的身障青年,以活潑的舞蹈,熱情揭開無障礙生活節的序幕。)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維綱
為了鼓勵身心障礙朋友勇敢走出戶外,伊甸基金會連續11年在北、中、南地舉辦「無障礙生活節」,今年主題為「穿越時空回到1982年」,帶領大眾重溫劉俠女士創會的初心,並持續陪伴身障朋友,共同推動無障礙生活,打造「有愛無礙」的環境。
(圖說:阿泉阿公開心地與照顧服務員打招呼。)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何坤益
這天陽光燦爛,一輛交通車駛入嘉義縣私立頤福社區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簡稱嘉義頤福),「阿公、阿嬤來啦!」隨著照顧服務員(簡稱照服員)熱情招呼,長輩們帶著笑容走下車。
(圖說: 「小太陽」阿嬤在日照機構參與健康操,動一動身體。)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每到台中新社香菇盛產期,就是農忙的開始。香菇一摘採,一群中老年婦女圍坐一圈,趁新鮮開始「剪菇腳」。86歲的「小太陽」阿嬤坐在三峽北大社區長照機構裡,遙想當年打零工的景況。一把年紀,仍不減她工作的熱情,率直地說:「加減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