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伊甸執行長鍾彥彬(左二)及副執行長林文賓(右一),歡迎國際會所發展中心營運長Jack Yatsko(中)至伊甸參訪交流。)
文 | 謝馨霈 攝影 | 伊甸公關中心
為了持續推動台灣會所服務,並與國際接軌,伊甸基金會邀請國際會所發展中心營運長Jack Yatsko進行交流。伊甸執行長鍾彥彬熱情歡迎,期待透過這次交流,幫助伊甸了解精障會所精神,為精神疾病經驗者提供更適切的支持。
在交流會議中,除了進行伊甸成立歷史、身障權利、多元服務、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在台推動及國際活動參與等分享,也介紹伊甸精神病人及其照顧者服務發展軌跡。從1990年精障會所在伊甸的實驗階段開始,至今已在全台共設有11家會所,亦多次參與世界各地舉辦的會所訓練及會議,展現伊甸積極推展精障服務的努力與決心。
(圖說:國際會所發展中心營運長Jack Yatsko進行專題簡報,分享會所的精神與成效。)
伊甸台北區區長梁瓊宜指出,伊甸全台會所力求遵循會所模式的準則及精神來運作,落實會所服務,對會員產生非常大的助益。而目前推動工作的首要之重,在於人才的培訓、熟悉會所模式的訓練,以及提升運作品質。
然而,目前台灣僅有伊甸「真福之家」獲得國際會所認證。營運長Jack Yatsko鼓勵其他會所參與認證,讓效益及成果能獲得政府與社會大眾的認可,進而有機會設立更多會所,支持他們在社區生活。「還有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正在經歷苦難與挫折,而會所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他真切疾呼。
(圖說:國際會所發展中心營運長Jack Yatsko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約有9.7億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焦慮和憂鬱是最常見的病症。)
Jack Yatsko進一步表示,投入資源設立會所,銜接障礙者需求,之後可以有更多的服務產出。如:幫助精障者重返勞動市場、回饋社會,也能間接降低就醫、送急診,或是住院醫療等成本。他舉例,在挪威原本只有三家會所,經過蒐集數據證明,會所可以協助會員降低住院率,以及提升投入職場的成效,經向政府倡議,後來該國陸續設立了23家會所。
「會所很重要的精神在於『我需要你!』。」Jack Yatsko強調,每個職員跟會員是互相依賴的夥伴關係。跟其他照顧機構不同,在會所中,參與者不稱病人或客戶,而是稱呼「會員」,讓精障者感受到他們也是社會中的一員。像是日常活動將圍繞著每日8小時的「工作日」時間表進行,由職員和會員共同討論工作分組,會員可依自身狀況,自願選擇投入多或少的工作。
(圖說:與會者來自全台,齊聚一堂,共同為精神障礙服務貢獻心力。)
此外,會所採取扁平式管理,無職員、會員區分,是個共享空間,同時是一個復健基地,鼓勵精障者自主決定及賦權,幫助他們在居住、就業、就學、社交等方面,取得所需資源,提升生活品質,支持分工及設立目標,創造個人成長及發展機會。
許多精神疾病經驗者,在罹病後,就展開了與疾病共生存的歷程,面臨被標籤化、被污名化等情況,可能會對於自我的存在產生懷疑恐懼,使原本人生的想像天翻地覆地轉變。「會所不只改變生命,更是救了人生。」一位會員這樣說。對此,Jack Yatsko認為,在會所中,每位會員都可以自行決定想做的事務,這是對「人」的尊重,而不是關注他的疾病。
Jack Yatsko鼓勵職員深入了解每位會員的興趣,協助他們尋找人生目標與樂趣。他分享,曾有一位會員每天來到會所後,便靜靜地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無論職員如何與他攀談,他始終沒有回應。直到有一天,Jack Yatsko牽著自己的寵物狗進到會所,才成功引起他的注意。這時,大家驚喜發現,原來這位會員喜愛動物。從此便多了一個能與他交流的話題,拉近彼此的距離。
(圖說:伊甸副執行長林文賓(左一)致贈活泉之家會員製作的繪本予國際會所發展中心營運長Jack Yatsko。)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32個國家共設立370個會所,並持續增加中。未來國際會所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協助精神病人復元,以及融入社會的世界,其使命是藉由在全球拓展更多質量俱佳的會所,終結精障者在社會及經濟上的孤立無援。
最後,Jack Yatsko指出,每一個社區都有老人活動中心、男女童軍,還有女青年會YWCA等,但並非都設有會所。事實上,社區裡都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有會所的需求。因此,未來還有漫長的道路,要繼續努力,期待大家一起攜手合作,讓精神疾病經驗者能真正在社區中生活、復元。
(圖說:國際會所發展中心營運長Jack Yatsko與伊甸活泉之家及真福之家的夥伴合影留念。)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5.04.01 NO.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