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也可以不一樣!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小的學童走出校園,踏查祖先故居,了解歷史。另一堂課,低年級的學生參與「貓頭鷹樂團」,培養音樂興趣。校長用行動證明,偏鄉學校也能結合實驗教育的精神,成為孩子學習的快樂天堂。
文|朱聖恩 攝影|王致尹
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小的校長吳明宗,發揮實驗教育的精神、運用在地社區的力量並結合象圈工程計畫等資源,讓孩子們從小在教育上扎根,認識進而愛護鄉土,也藉著多元的課後活動探索自己的潛能。
圖說:校長吳明宗陪著學生一同到舊部落。
風和日麗的下午,兩台四輪傳動發財車已在校門口等待出發。丹路國小以象圈工程合作的課後照顧計畫將學生兵分二路:一邊是貓頭鷹樂團;另一邊則是到舊部落認識祖先從前居住的地方。
前車由村長高基銘駕駛,校長吳明宗在後車陪同。
「下雨天——」前車唱。
「是個喝酒天——」後車呼應。
「啊,猴子!」有人一喊,歌聲倏地止住。學生們幾雙黑白分明的眸子搜尋樹枝間矯捷的猴子身影。
車子繼續行駛,小朋友在顛簸的車上顯得怡然自得,沿途盡是明媚風光。有人唱主旋律,有人beatbox(節奏口技)配音,美景加上現場真人環繞音響演出,好不快活!
認識祖先故居,回到射不力舊部落
車子在楓港溪(原名為射不力溪)前停了下來,谷栗英老師表示,進到舊部落是一件慎重的事,要學生們態度不可嬉笑、隨便。接著,村長夫人蔡秀蘭從前座下了車,手按在車上帶著大家禱告,求神保守一路平安。
禱告結束,再上路,兩台車在小朋友的歡呼聲中涉溪而過,緩緩駛上舊部落蜿蜒的山路。來到崎嶇的路間,兩旁叢生的虎尾蘭長得跟小朋友一樣高。
「先停下來!」老師一喊。
路不寬,兩台車前、後停著,大夥兒從後座俐落地跳下車。
「老師先跟『家人』打招呼。」
圖說:谷栗英老師向祖先致意。
認識歷史,繼往開來
原先一路歡唱的孩子們感受到了肅穆的氣氛,退到老師的背後。備妥奠祭,平日莊重的谷栗英老師,突然向著山林放聲高喊,用族語向祖先打招呼。谷栗英向孩子們介紹起歷史:
「你們所站的周圍,都是以前射不力祖先的住處,這裡有很強的落山風,房子蓋在低矮處,可以避風且冬暖夏涼。日據時代,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加上狩獵的生活型態改變,住處就往山下遷移。你們的VuVu(排灣族語:爺爺、奶奶)回到舊部落會激動到起舞。在此長眠的祖先若得知他們的後代健康成長,一定會很高興。好,我們上車,再往上走!」
圖說:專心聆聽老師述說歷史。
車子搖晃盤旋到山頂,登泰山而小天下,師生們在山頂上,聯想起一個多月前學生在村裡演出的射不力歷史話劇。劇情描述1874年5月,日軍舉兵進攻台灣南端原住民(牡丹社事件),同年12月愛沙尼亞籍青年軍官伊比斯 (Pavel Ivanovich Ibis)藉所服役的俄國軍艦在香港長泊的機會來台探險,伊比斯在與射不力族人之間的相處,留下了詳盡的記載。
學生們回到祖先原來生活的地方,從山頂往下俯瞰,清風徐拂,想像當年日軍進攻的畫面。想像俄艦青年軍官伊比斯沿路爬山氣喘吁吁,對照射不力族人卻一派輕鬆的有趣畫面。往事雖已隨風而逝,重返歷史現場,讓小朋友鑑往知來。
圖說:從山頂遙指學校的位置。
科任老師鄭栢元老師聊到,他觀察有些同學對部落不是很了解,經由網路接觸許多國外的文化。他認為要先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世界。根基穩了,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會隨波逐流、見異思遷。
圖說:科任老師鄭栢元。.
貓頭鷹樂團讓學生多元探索
學生們看過了祖先的家,聽聞了歷史解說,心中有一股踏實。回學校的路上,歡唱聲伴隨著真人版重低音vocal bass,小朋友從抖音(Tik Tok)自學beatbox,驚人的節奏感嶄露無遺。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
圖說:現在的團員以中、低年級為主。
從舊部落回到丹路國小,操場上傳來烏克麗撥弦聲,和著略顯青澀的歌聲,原來是貓頭鷹樂團。
校長笑著說明, 2020年6月樂團裡的老手相繼畢業,現在的團員多半是參加沒多久的中、低年級學生。
學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屆畢業、一屆又來,陳貴男老師始終用音樂陪伴著丹路的子弟。無論是六弦的吉他、還是四弦的烏克麗麗,全都難不倒陳貴男老師。
圖說:陳貴男老師陪伴歷屆貓頭鷹樂團。
下午的時光僅是縮影,可一窺吳明宗校長結合了實驗教育的精神、在地社區的力量並引入象圈工程計畫等多元資源,讓孩子們在這裡學習成長,進而愛護鄉土。
「無論是住在美麗的高山,或是躺臥在陰暗的幽谷。
當你抬起頭,你將會發現主已為你我而預備。」
貓頭鷹樂團《雲上太陽》的彈唱聲徜徉在藍天白雲下,在此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圖說:穹蒼下的貓頭鷹樂團。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1.02.10 NO. 40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