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圖說:楊媽媽陪著女兒出遊,做社區適應。)

小茹是一名智力障礙的社青,當家人端出蛋糕,她雖然不知道是誰的生日或是幫誰慶祝,但她會發出「快樂」兩個字。這份單純與簡單的幸福,洋溢在楊媽媽的心中。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萬芳啟能中心

 

楊媽媽在攤位上忙著做生意招呼客人,心裡不忘惦記著,「等一下小茹就要下課了,交通車會送她過來。」

 

楊媽媽口中的女兒已是一名29歲的社會青年,由於出生時缺氧,傷到智力和運動神經,造成智力障礙。當時抱著一個月大的小茹進行健康檢查,醫師發現她多方面疑似發展遲緩,便在醫院進行早期療育。

 

「那時候她連爬都不會啊,只能用身體仆伏前進;到了1歲多才會坐;6歲才會走路,但是要牽著她走才行。」講起這段成長歷程,媽媽記憶猶新的說。

 

6歲時小茹還不會走路,楊媽媽便帶著她去針灸,一開始以頭部針灸為主,曾經也在全身上下紮了200多針,可是效果並不明顯。「我看了都覺得殘忍;她每扎一針哭,我就跟著哭,心裡很難受啊!」或許是緣分,小茹幼稚園同學的爸爸到大陸自學針灸,便讓小茹嘗試兩三次,此後,才慢慢開始學走路。

 

國中時期,一次小茹突然倒地翻白眼,口吐白沫,還不時發出怪聲,楊媽媽被這突如其來的反應嚇到,老公甚至以為女兒被沖煞到,直到送醫才知道是顛癇發作。

 

每每天氣一轉變或身體變化,小茹腦部就會放電再次發作,平均2-3個月發作一次,「每發作一次,身體就退化一次。」媽媽心疼的說。

 

裁剪照片

(圖說:小茹是媽媽心中永遠的至寶。)

 

小茹雖然只會簡單的詞語,卻會用肢體語言撒嬌。例如:靠著媽媽的肩、或主動牽媽媽的手,小小的舉動,都可以感受到她的甜蜜。

 

每當慶生端出蛋糕時,小茹無法意會幫誰慶祝,也不會唱生日快樂歌,但是她會說出「快樂」兩個字,表示她的祝福。

 

上面有一位姐姐,對她疼愛有加。每當姊姊返家,小茹不會說「你回來了。」她只會發出「姊姊」兩個字。翻開小茹社區適應課程照片,常常看到姊姊的身影,陪著她手作、出遊,兩人散發出濃濃的手足之情。

 

平時,媽媽是小茹的主要照顧者,最懂女兒的個性。開心時,小茹像個小天使;情緒一來,彷彿像個小惡魔。

 

她的脾氣很大,令人難以招架,會沒完沒了。媽媽說道:「她會用尿褲子和吵鬧來抗議,挑戰你的底線。」僵持不下時,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暫時離開現場,讓自己冷靜下來。

 

平時,小茹可以做些簡單的生活自理,例如:自己如廁、喝水,用湯匙吃飯(換成筷子則不行)。行動方面,由於肌肉低張無力,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無法跑步;洗澡也得仰賴家人協助盥洗。

 

晚上生活起居都是夫妻輪流照顧,時間一久,也有筋疲力竭的時候。

 

一次,好不容易盼到日月潭兩天一夜的假期,全家難得跟著伊甸萬芳啟能中心出遊。沒想到小茹換地方睡不適應,整晚只睡了一小時,夫妻累得人仰馬翻。「隔天發現嘴破,全身痠痛。」原本紓壓的假期,竟又泡湯了。

 

4

(圖說:姊姊陪著妹妹小茹出遊,一起手作糕點。)

母親節當天,貼心的姊姊總想讓媽媽放一天假,好好休息換回真正的自由。不過,楊媽媽逕自放不下,「哪有出去玩不跟家人同遊。」光是這一點便深知,兒女是為母永遠的羈絆。

 

面對起起伏伏的日常,楊媽媽總是微笑以對,回答得一派輕鬆:「你不樂觀不行啊!」她接著說:「你沒有悲觀的權利,那不會讓事情更好,事情來了還是要面對。」

 

對於放手,身為媽媽總有千百個理由放不下。之前教養院有缺額,考量後又放棄。「捨不得她去啊!她不會表達,看不到她更擔心。」

 

聊起媽媽母親節的心願,就是期待孩子平安、健康。她用那份母愛傾全力呵護女兒,那是最簡單的幸福。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5.12     399-1上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