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到89歲才退休,黃伯驥醫師將工作與興趣堅持一輩子。對攝影如癡如狂的他,一張張記錄庶民生活百態的黑白照片,就像時光回溯般,重回六〇年代的光景。

 

(圖說:黃伯驥高齡89歲,對攝影和下棋的愛好依然活力不減。)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見到89歲的黃伯驥,挺直的腰桿、快步移行,歲月似乎不曾在他身上留下印記。要不是今年8月歷經一場胃出血,不得不從博仁醫院退休,否則他至今都還在執業。精力旺盛的他,離開診間玩起相機,又成了寫實攝影家。一張張黑白照片,帶你回顧60-70年代的社會百態,重現歷史風貌。

 

翻閱著一本一本的攝影著作,都是黃伯驥的心血結晶。33歲那一年,託友人從日本代購一台Nikon單眼相機,要價台幣一萬多元,「我沒想到他幫我買最頂級的,很貴呢!當時的市長級薪水約4000-5000元。」

 

從一個攝影門外漢,要如何入門?所幸在弟弟的同學張光泰的介紹下,加入「台灣省攝影學會。」卸下醫師袍,假日黃伯驥跟著其他會員一下拍模特兒,一下到郊外取景,開啟了他的視野,暫時拋開工作壓力,浸淫在攝影的天地。

 

一頭栽入攝影  成了一趟不歸路

 

黃柏驥就像海綿般不斷吸收知識,舉凡日本攝影雜誌的最新觀念,到師承台灣紀實先驅者鄧南光、張世賢等前輩,擦撞出屬於自己的寫實風格。

 

別人取材大多替家人拍紀念照,黃伯驥卻獨樹一格,走入大街小巷,記錄市井小民生活。所到之處,黃伯驥踩著腳踏車深入民間,或是徒步行走,南港的磚窯工人、瑞芳的礦工、鐵工廠的勞動階級、市場的販賣群眾等,都成了他捕捉的題材。

 

「我的腳力都是從那時候打下的基礎。」黃伯驥得意的笑著說,當時為了拍照,最遠從台北市騎腳踏車騎到基隆。

 

還有,在臺大醫院服務時,醫院的中央走廊非常的長,「我都快走,不然病人在等我。」

 

「我的朋友像我這個年紀都拿拐杖走路了!」膝蓋退化不在黃伯驥身上浮現,至今他依然每天散步健身,保持好體力。

(圖說:黃伯驥將多年的攝影作品集結成書,記錄社會百態。)

 

熱愛攝影的他,有藝術家的堅持。「別人不會注意的地方,我就去拍。別人常拍的地方,我卻不去。」社會的寫實面深深打動黃伯驥的心,也成了快門底下獵取的鏡頭。

 

為了選材,他常常不計代價。例如:為了捕捉鏡頭而失足落海;或是闖入禁區被轟出來;再不然就是喬裝成記者混入祭孔典禮等等,花招百出。家人形容黃伯驥熱中的程度,有如「藝術偏執狂」。

 

白天開業,黃伯驥收斂心思,回歸當一個小兒科醫師。60年代的公共衛生條件差,「什麼流行病都有。」霍亂、肺病、肺結核、腦炎、腦膜炎都有,忙得不可開交。

 

當時一位美國友人不解,在他們國家小兒科病人少得可憐,問黃伯驥為什麼選小兒科?殊不知半世紀以前的台灣仍處在醫療落後階段啊!他深深地感嘆道。

 

在黃伯驥的攝影集裡拍了一系列的《與小兒麻痺奮鬥系列》作品,當時小兒麻痺病毒肆虐,許多孩童都遭受感染從此不良於行。黃柏驥到義光育幼院探望這些孩童,他們的純真容顏與拄支架的難行,在在呈現當時醫療不足的窘境。

 

作品入木三分  人先瘋狂三分

 

在黃伯驥身上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他把24小時用得淋漓盡致。

 

每天看診到晚上十點歇業,下了班,黃伯驥又鑽進浴室改裝的暗房沖洗照片,忙到凌晨三點才作罷。問他有空培養親子關係嗎?黃伯驥笑笑地指著序文裡女兒的感受,在她大女兒黃雯蕙的印象中,「曾以為父親是不用睡覺的。」

 

假日,家人好不容易盼到黃伯驥休診,他又一溜煙的不見人影,扛著攝影器材拍攝去了。黃雯蕙不禁寫道:「當他的家人,有時是很寂寞的。」

 

身為另一半的太太看到丈夫對攝影如此著迷,只能苦笑,不忘補上一句「太過頭」來形容。

 

每每出國旅遊,黃伯驥的心不在遊山玩水,一個轉頭又上演失蹤記,跑去拍攝當地社會百態,獨留太太一人面對善後。太太感嘆道,和先生結縭60多載,要兼顧家庭和丈夫興趣,「辛苦」兩個字是她下的註解。

 

紀實攝影大師張照堂也曾透露黃伯驥熱中的程度:當半夜病人上門急促敲他的門,他仍在浴室的暗房沖洗照片。就連他的丈母娘也調侃他,乾脆把「黃小兒科」直接改成「黃照相館」好了。

 

對於別人的不解與戲言,黃伯驥都一笑置之,他坦言:「作品要入木三分,人得先瘋狂三分才行。」

 

對攝影如癡如狂的黃伯驥,受到法國攝影大師卡提-布列松提倡「決定性的瞬間」的啟迪。「要把將要消失的光陰捕捉留給後代,這就是攝影的可貴之處。」

(圖說:三重埔的劍童作品呈現當年孩子單純的玩樂生活。)

 

攝影資歷50 見證歷史軌跡

 

攝影資歷超過50載,問黃伯驥在他心中什麼是好照片?「靠直覺啊!」他對人性的真善美特別敏感,看到目的物靈感就跑出來了,拍出的照片,讓看的人產生共鳴。簡單來說,「會感動人的照片,就是好作品。」

 

他將一捲捲的膠捲細心的收藏,一潮濕膠片就捲起,早年黃伯驥用壓板壓住,後來換成防潮箱保存。1966年起拍的膠捲一一洗成小照片,編號裝訂成冊。「裡面作記號的才選出來展覽。」

 

一疊又一疊的照片檔案,是黃伯驥的心血結晶,也是歷史的軌跡。

 

大女兒黃雯蕙以前也納悶父親為何不拍美美的照片,可以掛在牆上當裝飾。如今隨著時間的更迭,老照片的生命力卻顯得愈陳愈香,「父親按下的每個快門,都忠實地記錄著,我們(那個年代)的生活改善了。」

 

黃伯驥用相機見證時代的輪替,就像光影的隧道,帶領著觀眾回顧歷史。

 

(圖說:黃伯驥收藏古典樂卡帶,詳實而多元。)

89歲終於卸下醫師職務,問黃伯驥是不是多了一分閒暇?「我一樣很忙啊!」聽古典樂,收藏從唱盤、卡帶、CD應有盡有,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不輸攝影,屬於行家等級。

 

當年為了追老婆,特地省吃儉用買了兩張音樂票,把老婆從豐原「拐」上來台北,他笑言:「那時候中山堂還沒蓋呢!」

 

櫃子上陳列一座座的圍棋冠軍獎盃,都是黃伯驥的輝煌戰史。現在的他,依然出門下棋維持嗜好,「圍棋戰術很多,下棋可以預防失智啊!」

 

在黃伯驥身上不見老化帶來的威脅,他的心境顯得一派輕鬆,「老化和凋零是自然現象,不用擔憂。」他擁有的藝術魂,支持著他活出健康的老後哲學。

(圖說:下圍棋是黃伯驥的嗜好之一,是比賽的常勝軍。)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11.27    393-2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