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奶奶陪著亮亮一起玩拼圖,學車輛名稱。)

亮亮與奶奶相依為命,平房的庭院畫上格子就成了他的跳格子房;

二手攤上搜羅的玩具是他的教具,奶奶用心找資源協助孫子療育。

不論刮風下雨,一趟30分鐘以上的車程,都阻不斷她帶孫子復健的決心。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內文:「春天花開了,上面有幾隻蜜蜂?」「4隻。」

「熊走走走散步去~老鼠生氣了~」 亮亮兩手插腰,作出生氣狀,

還發出「哼」的一聲。這是到宅療育的場景,2歲半的亮亮專心聽著教保老師說故事。

 

拼圖時間一到,老師要亮亮在打亂的拼圖中找出對應,

還在學習形狀和認知的他,當拼不對時,請他轉向試試看;

再不然就是要他找一找,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圖案?亮亮試了幾次後,

終於完成,開心的筆出「YA!」的手勢。

老師順道教他數數、認識動物、車輛和辨認特徵。

 

亮亮機靈的說出「挖土機」、「汽車」等名詞,老師直誇他好棒。

對照療育之前,亮亮的進步已不可同日而語。

生長在隔代教養家庭,奶奶是他的主要照顧者。

一次,帶孫子到衛生所打疫苗,伊甸邀請祖孫到宜蘭三星鄉療育據點參加說故事活動,

才察覺111個月的亮亮只會發出「咿咿呀呀」的音不太對勁,

建議到醫院作評估。奶奶半信半疑地帶孫子作鑑定,確診亮亮需要作語言、職能等治療。

 

(圖說:伊甸到宅療育,老師讀繪本,亮亮投入其中,跟著情節反應。)

療育3個月後,原本沒有語彙的亮亮開始可以說出23個詞語,奶奶在家則教他數數,

奶奶先起個頭,亮亮就接續數。看到亮亮的進步,奶奶不再抱持「大雞晚啼」的心態,

轉而變得積極。除了固定每周帶孫子上4堂復健課之外,

還到圖書館借繪本回家念給亮亮聽。手頭經濟不寬裕,

奶奶到二手攤找資源,買積木、玩具等;亮亮自己挑了一本認知貼紙書回家。

 

住在田間圍繞的平房,庭院畫格子跳、拿寶特瓶充當球踢,就是他簡易的遊戲場。

沒有乒乓球和球拍,拿小皮球代替,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在奶奶的幻化下,

成了應急的教具。亮亮一邊接受伊甸的到宅療育,一邊接受醫院復健;

回到家加上奶奶配合孫子練習,刺激變多了,亮亮的學習成效有目共睹。

 

睡前,亮亮拿著繪本要奶奶念故事給他聽,「他百看不厭呢!」

爺爺抽空返回宜蘭,亮亮也抓著他要開電腦。看著電腦螢幕裡的生活照,

亮亮開心的指認自己,奶奶順勢問他記不記得照片中他在擠牛奶?他點頭示意。

 

「那是亮亮第一次去農場玩。」祖孫相依為命,沒有機會出遊,

來到伊甸參加戶外活動,才打開亮亮的視野。他從來沒有看過真的乳牛,

都是看書上的圖案,有了參訪活動,才有辦法進行實物與抽象對照,

經驗不同的刺激,很感謝伊甸,奶奶真摯的道出心境。

 

這一天,到宅療育課一結束,奶奶幫亮亮穿上厚外套,

準備到醫院上語言和職能治療課。外頭低溫且下著大雨,

「醫院課很難排,天氣再濕冷也要去啊!」奶奶用心帶著孫子,

直說,「療育進步以後才有辦法跟上幼兒園進度呀!」年幼的亮亮是奶奶的心頭肉,

50多歲還年輕的她,等亮亮好一點,她要去上班給孫子更好的生活,她如此的期待著。


(圖說:有了奶奶在家幫忙亮亮複習,他進步有目共睹。)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3 2018.3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