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能安養嗎?

老化不可逆,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長期照顧需求備增,老了,誰來照顧呢?如何頤養天年,讓老有所養、老有所終,健康且在地老化,才能享有「晚美」人生。

文│蘇麗華 攝影│萬慶濰

 IMG_6918  

「阿桑,等一下我要上去,厝裡有欠什麼?有沒有要幫你帶醬油、沙拉油上去?要不要幫你拿藥呢?」居服員要到山上服務前,不忘詢問高齡80歲的阿桑需不需要代購生活用品或食材、協助拿藥(慢性處方籤),確認過後再騎車前往居住在南投中寮鄉山上的服務使用者家。彎沿的山路,大雨過後到處有土石崩落的痕跡,約莫騎了一個小時,終於抵達獨居深山的阿桑家。

 偏鄉獨居老人 失能無所托

  放眼四周,除了50公尺有一座宮廟外,四下無人,更沒有鄰居。阿桑無聊時只能看電視,才能感覺到一點「人氣」。習慣務農的她,僅管雙膝關節退化,仍閒不住到空地撒種種菜、拔雜草。長時間久蹲,腳一麻便跌倒,受傷之後現在走路得靠著單柺移位,伊甸南投服務中心居家服務員督導唐玉珍用台語苦勸她:「身體要緊,要顧好,地荒蕪就荒蕪啦!」

 阿桑不良於行,體力不如以往,居服員一周上山兩次,平時阿桑得自己料理三餐,「無法久站的阿桑炒菜都是分段慢慢煮,無法一氣呵成。」老人家獨居,平常情緒沒有紓解的出口,居服員提供服務時,阿桑會提及思念久未見面的小兒子,眼眶瞬間紅了起來,居服員認真的聆聽著,安慰說:『阿桑,你身體顧好,你兒子很快就回來了』,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安慰老人家看開一點。

 相處久了,老人家早已把居服員視同家人,「他們希望每天都可以看到我們。」但是居服員為補充性非替代性,無法負擔一個家庭所有的責任,無奈之餘,居服員離開前再次叮嚀阿桑在室內走動,戶外的地崎嶇不平,儘量不要到戶外,因為老人家的骨頭禁不起一摔。揮別後,居服員繼續前往下一站服務。

 居服員協助 老人有依靠

  面對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工作,居服督導唐玉珍有感而發地說:「愈是偏遠的山區更是需要服務。」看到老人身體功能日漸退化令她感到無能為力外,相對地她希望服務時,能讓失能老人維持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水平。即便老人家有時會因心情不好,用不好的臉色及言語對待居服員,但隔天心情又變好,「我們就像老來子娛親一樣,逗他們、哄他們。」老人家心情轉好,不時對居服員說:「我知道你對我最好了。」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微笑,深深地打動著居服員,無悔地付出照顧這些孤苦無依的老人。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2012-2060年台灣人口推計》報告指出,以全國5歲以上失能率2.98%推估,至103年全人口失能人數共計735,016人,其中老人占63.11%。顯現失能長者的長期照顧需求課題愈來愈迫切。

 北投耆福老人中心組長吳蓉蓉表示,服務對象當中的一位阿嬤長期臥床,平常由外籍媳婦照料,仍在職的她只能利用中午休息時分趕回家幫婆婆打理中餐和翻身。社工探訪來到家門口屋內不時傳出異味,老阿嬤的背部因久未翻身和活動造成十公分的褥瘡,所幸在居服員的協助下,打掃環境清潔,幫忙備餐和翻身,老人家開始有了認知功能,媳婦也不用工作家裡兩頭跑而分身乏術了。

 失能又身障 長照需求高

  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的《台灣老人照顧的現況與挑戰》報告中,分析服務使用者的特性,失能程度以重度居多,占44%,為62,175人;其中領有身障手冊者占55%

 在服務的對象中,就有一對未婚智能障礙兄弟父母早已離世,兩人雙雙邁入高齡,相依為命住在中寮山上,日常生活用品及食材的購買,協助就醫只能仰賴外甥協助。無法煮飯的他們,每週由居服員上山幫忙備餐服務,一遇到週日,居服員休息,他們會將隔天的菜量準備起來,供兄弟倆熱食。

 服務使用者居住深山,四周沒有鄰居,語意不清的兄弟看見居服員來訪,含糊地道出先前有陌生人闖入家裡,為了照顧他們的安危,啟動獨居生命守護系統,可以適時和消防及醫療單位聯繫,並協助在案家入口處裝置鐵鏈,防止車子侵入暫時化解危機。「還好有居家服務的福利可提供一些照護,讓一些長輩自在的在地老化。」唐玉珍語重心長的說。

 壽命延長 照顧負擔大

  獨居長者的照護問題之外,壽命長,也成了一大挑戰。根據國發會的資料指出,民國102年男性平均壽命為76.69歲;女性為83.25歲。到了民國149年,男性壽命會增加到82歲;女性為88歲。加上少子化現象,老人扶養比降低,原有的家庭成員能夠相互支援的照護功能頓時下降。

 在伊甸北投家庭托顧的千千之家,101歲的黃爺爺患有大腸癌,平時仰賴90歲的太太照顧,體力不堪負荷外,照顧壓力讓太太喘不過氣來。所幸有家庭托顧服務,白天黃爺爺有專人照顧,讓太太獲得喘息空間。

 失智老人脫序 照顧壓力攀升

  老化伴隨失智現象也大幅攀升!依據經建會人口推計資料及社區失智症盛行率推斷,預估2012年台灣失智人口將超過19萬人,換句話說,每100位老人當中,就有4位患有失智症。到了2056年,失智症人口將達到72萬人。

 失智症患者的脫序行為,考驗著照顧者的耐性,不按牌理出牌的行為常成為衝突與照護壓力的來源。年輕時從事日本導遊工作的何爺爺,退休後開始出現失智現象,不是燒開水忘了關火;就是誤吃安眠藥;出門後便走失…,一連串的行為讓女兒備感壓力,白天既要工作又要擔憂父親病情,蠟燭兩頭燒讓女兒吃不消。父親也因為長時間足不出戶,情緒焦躁病情更加嚴重。最後求助伊甸家庭托顧服務,緩解女兒的照顧壓力,何爺爺也有了與外界接觸的生活。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迫使長期照護需求浮上檯面,老了能夠安養天年是每個人的想望,活得久也要活得好,建構在地老化、健康老化的服務體系,老了,也能無憂。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4.7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