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推手 服務路上絕不停歇
因為細心柔軟,林美專看見身心障礙者的種種需要,伊甸早療在其與團隊推廣之下,足跡遍及台灣各地,因應家庭及孩子的需求,給予不同支持與幫助,面對迴響,她依然謙虛埋首繼續服務著。
文‧攝影|陳玠婷
藉由上帝帶領,以及一顆時時刻刻願意服務弱小兄弟的心,林美專已在伊甸基金會工作二十七年,期間不僅致力幫助成人身障權益,也是兒童早療計畫的推手之一,從建制通報系統、出版書籍、偏鄉服務、到宅療育等種種服務,依著服務使用者的需求,二十年之間漸漸地在台灣各個角落遍地開花結果。
體貼身障者需求 新生服務形式
當時,林美專因為一個小女孩在醫院的境遇深深感慨,恰巧當時參加了內政部殘障者職能評估制度規劃工作,種種恰好的時機,促使伊甸基金會於1994年開始以跨專業團隊模式發展兒童早期療育及其家庭服務計畫,她笑嘆著說:「我是何許人啊,上帝願意這樣使用我。」
談起小女孩的境遇,時隔二十年,林美專依然記憶深刻。當時因為兒子生病住院,陪房時看見隔壁床的小女孩因為腹腔惡性腫瘤手術,因為手術過程腦部缺氧,導致病情越來越複雜,原本的醫師離職病歷不知去向、母親受不了壓力離家、父親迫於工作,祖父母面對照護壓力喘不過氣,只要小女孩哭泣,祖父母的怨氣就會發洩在孩子身上,讓一旁的林美專看了非常心疼。而醫院照護部分,小女孩已住院七個月,醫療費用近百萬,卻未受到妥善地物理治療、復健,兒童發展資源也未進入,由此,林美專心生念頭,將成人身障服務拓展到兒童身障服務,從療育計畫、個案管理到其家庭支持、社會資源導入,支持一個家庭保持完整性,從小給予孩子安全感、自信心與接納。
萬事互相效力 早療順利開展
北投地區是伊甸最早開始進行早期療育服務的據點,在此設點之前,曾經針對台北市13個行政區做問卷調查,發現北投區身心障礙人口最多,醫療資源也豐富,但卻是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最少的行政區,在此發展早療最為適合,因緣際會下與基督教北投行道會合作,利用行道會提供的空間順利開展服務,林美專表示,1995年開始,伊甸就運用跨專業團隊模式提供「兒童發展評估聯合會診」服務,包括小兒神經、特殊教育、語言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社會工作等專業人士,以求全方位評估孩子的生長狀況。
爾後一年,林美專南下籌備位於高雄縣的鳳山早療中心,也透過走訪各大小媒體、地方組織,呼籲社會大眾正確認識發展慢的孩子,打破「大雞晚啼」、「業障深」等傳統觀念;短短三個月即有成效,需要幫助的孩子終於走出家門進入相關機構,人數眾多,甚至有從外縣市來的孩子!
開疆闢土 滿足偏鄉需求
第一屆於鳳療的孩子畢業典禮那一天,迎來一對遠從旗山風塵僕僕趕來的祖孫倆人,林美專記得自己在門口關心兩人,聽爺爺隨口說帶著發展遲緩的孫子搭長途車的種種不便,腦海想到是否有更多偏鄉的發展遲緩兒,礙於交通不便、資訊落後等因素未能及時被妥善照顧?為了維護偏鄉孩子們的發展權益,甚至推動區域、全縣性的零至六歲兒童發展篩檢普查,並藉此前進偏鄉、山上、海邊及離島,如旗山、甲仙、恆春、小琉球、澎湖…等等,上山下海風雨無阻,林美專笑著說:「第一線工作人員真的很了不起,願意放下都市所有,進入偏鄉,甚至遷移至澎湖開疆闢土。」
二十週年的軌跡點點細節都存記心中,讓林美專細數不完,她記得每一個小環節,也記得每一個服務的初衷與開始,對她來說,「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往哪裡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服務精神。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4.3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