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聽見天籟

走訪高山部落,美景映入眼簾,空氣中不時傳來原民孩子悠揚的歌聲,這是傳承著部落文化和原民驕傲的歌,他們用音符寫下樂曲;用歌喉唱出希望,它是一份感動,更象徵著孩子無限的未來。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Marc

 DSC_0064  

酷暑的炎夏,部落的孩子們群聚一堂,用母語唱出族人文化,用音符傳遞情感,層層山巒不時傳來一遍又一遍悠揚的歌聲,他們用歌喉感動你我,用樂聲讓人看見他們的不凡。

 走訪部落,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面對鏡頭不時淘氣地扮出鬼臉,天真的背後,卻存在一個個令人鼻酸的故事。下了課,孩子們缺乏大人陪伴,只好在街上逗留。問起功課寫完了沒?一句:「不會寫,明天到學校再問老師。」課業跟不上的孩童比比皆是,誰來輔導他們呢?

傍晚時分,精力耗盡的孩童們肚子咕嚕嚕地叫,晚餐沒有著落,家人又不知道要忙到幾點才能下班。幾近半夜,等不到家人來接,孩童再也撐不住厚重的眼皮,看著牧師就寢,自己也跟著進入夢鄉。

培養音樂細胞 不辭辛勞學習

  部落的孩子生活和課業雙重困難,自卑全寫在臉上。為了帶給這群孩子自信,伊甸「象圈工程計畫」導入小象展翼,培養多元才藝,激發他們從興趣中找回學習熱忱。地處深山,光是入山就要歷經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要徵才藝老師根本乏人問津。於是,屏東牡丹鄉的八瑤教會牧師黃麗英只好找資源硬把孩子送下山到恆春鎮上學鋼琴,最遠還到70公里外的潮州鎮。所幸後來高士部落的排灣族人A Van老師加入師資陣容,教起孩子練唱、彈鍵盤、吉他、打非洲鼓等,孩子藉著才藝表演開始走出部落,一窺外面世界堂奧。

 聊起A Van老師對部落孩童投注的經過,一首《盼望》的原鄉古謠採集和創作,意外開啟他對母語失傳的意識。孩童不再說母語,對老一輩的族人文化一片空白,取而代之的是台語和流行歌曲橫行。「我們剩下的不過是空有膚色和深遂的大眼睛罷了。」A Van感嘆道。於是,從國中的藝文教育著手,將母語結合饒舌音樂,吸引學生上門學習。為了揣摩田間婦女除草的悲哀心聲、設阱狩獵,利用文化踏查課程還原情境,以利學生了解。

20130820-113  

 多元才藝學習 帶來自信與肯定 

 去年七月,一場野牡丹花季公演,當音樂緩緩流洩,孩童吟唱古謠歌詞,無不令台下的耆老們驚喜萬分,全場落淚。A Van感性地用母語致詞時,講不到幾句話,淚水早已浸濕眼眶,哽咽地久久不能自已。

 部落孩童一戰成名,八瑤教會孩童在一場三十多隊合唱團的角逐賽中脫穎而出,贏得第六名,讓孩子們喜出望外,這是份榮耀,更是來自外界肯定的掌聲。學習音樂累積自信,也帶來改變。八瑤教會的一名孩童,原本非常排斥數學,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願意動筆寫,卻在學習吉他之後,發現自己可以在短時間練好一首歌,那麼他也可以用這樣的精神來面對數學。

 「我們沒有要孩子很厲害,但要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伊甸資源發展處處長秘書呂惠萱表示,導入多元才藝學習,讓原本學業成績低落的孩子可以找到發揮的舞台,看見不一樣的自己。這次結合五個部落發行《唱自己的歌》專輯,部落孩子透過錄音了解夢想實踐的背後要付出一定的心血與努力,了解有計畫才能達成目標的真諦。

 音樂專輯收錄部落孩童高亢的歌聲,當空氣中播放的樂音飄揚,他們用多元才藝找回屬於自己的舞台,用歌聲拉回你我的距離。每一處的高山部落、樂章,都充滿愛和希望的味道。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