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失能老人或身障者生活無法自理時,居家照護服務讓這些弱勢族群再度又「活」過來。居服員提供到宅服務,協助照料失能者的生活起居,不僅讓家人有喘息機會,更讓他們可以在家安居,享受社區安養的願望。

文/蘇麗華 攝影/王致尹

當家中有失能老人或是身障者需要協助照顧,家人礙於上班或是分開身怎麼辦?這時居家照顧服務員(簡稱居服員)就能適時派上用場,減輕家人負擔。不過,以往居服員的從業人員皆為本國籍,但是近來政府卻有意開放外籍看護,隨著高齡化社會逐漸受到重視,家庭看護需求增加,為整合本國籍居家服務員與外籍看護人力,勞委會研擬推動「外籍看護外展服務試辦計畫」,在在讓居服員人力供給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23-幫身障者進行腳掌關節活動不可少。     

長期照護工作居服員不可少

根據內政部20126月底止的統計指出,國內65歲以上老人計有2554,988人,占總人口10.98%,老化指數73.91%,呈現持續增加現象。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就養的需求,相對日益增加。

目前大部份失能老人或身障者照顧責任多仰賴家人協助,但可預見將來長期照顧工作,家人可能無法滿足,為滿足在地老化,就近在社區中安養天年,並獲得所需要的照顧服務,例如居家式復健服務、身體照顧、家務服務等,依服務的即時性與可近性來說,就得仰賴居家照顧服務工作。

依據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的資料顯示,2010年居服員為5,591人成長至2011年的6,353人。服務人次從2010年的4,076,860人次成長至2011年的4,749,949人次的服務使用量,成長快速。

市場供不應求 出現人力短缺

伊甸宜蘭分事務所主任劉玉樸分析,目前家庭看護需求市場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一來受訓的居服員沒有實質投入就業市場;二來則是受訓後選擇進入醫院當看護,使得居家照護人力市場普遍不足。此外,居服員不被社會尊重,往往被視為「幫傭」,也讓原本有心投入就業的居服員就此打退堂鼓,寧願選擇觀望態度,讓吃緊的照護人力市場再添變數。劉玉樸指出,以該中心今年計有159名居服員接受訓練,但是只有6名投入職場,佔受訓人數的3.7%,顯見人力短缺。

行政院經建會於2009年亦針對國內長期照護服務政策的執行,歸納出四大問題之一即是人力資源發展不易,點出人力供給與實際需求產生嚴重落差,居服員工作負荷重、勞動條件不佳造成流動率高…。

服務內容認知落差易衍生糾紛

劉玉樸表示:「居服員最常面臨的問題就是人際溝通出狀況。」對服務使用者來說,居服員是介入者,一旦情緒不佳,雙方就容易引起摩擦,產生心結,要求更換新的居服員時有所聞。或是服務使用者採取緊迫盯人方式,居服員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造成工作壓力大。還有遇到失智老人栽贓居服員(如:遺失菜瓜布),讓居服員無所適從。相反地,也有因為服務久了產生情感連結,以至服務使用者過世,情緒遲遲無法抽離,形形色色的問題在在考驗居服員的應變能力。

服務使用者與居服員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對服務內容認知不同的狀況下,間接影響服務品質的滿意度以及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面對職場不友善環境,劉玉樸指出,適時的輔導與協調,才能成為居服員的後盾。

形象低流動大應增加服務誘因

居服員的工作每天要奔波在窮鄉僻壤,交通往返肯定勞累,還得要承受職業傷害。劉玉樸指出,居服員天天在使用腰力和手腕,特別是照顧失能者或是重度以上的身障者,光是移位就非常耗費體力,平均工作34年就得暫時休息,進行復健。為避免工作傷害,每個月會邀請職能、物理治療師教導居服員進行職業演練,或是調配不同病程的服務使用者,降低傷害程度。

想要提高居服員投入就業市場,劉玉樸建議不妨透過宣導,教導民眾認識服務,提高居服員的專業形象。現階段居家服務單位仍仰賴居家服務補助經費,不過,礙於中央與地方補助款不同,因此建議提高居服員的鐘點費,將地方原本1小時150元提高為220230元,才能增加服務誘因。

為逐步落實失能老人和身障者的生活品質、支持家庭照顧功能,整合服務資源,增進居服員的服務價值,以及滿足需求者的服務等,讓居家服務協助失能者,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持續地參與社會,落實在地安心、在家安養的精神,居服員也才能成為社會照顧的支柱。

《伊甸園月刊 》2012.10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