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具實現在地安養願景
在屏東的草埔部落裡,像李婆婆有資源外出就醫,及復健機會的老人並不多,李婆婆從中風到康復也走過許多星辛苦歷程。如今伊甸與當地教會攜手合作成立輔具站,加上鄉裡新建的復健中心,讓草埔老人們離在地安養的心願更進一步了。
文|陳玠婷 攝影|何坤益
輔具實現在地安養願景
在屏東的草埔部落裡,像李婆婆有資源外出就醫,及復健機會的老人並不多,李婆婆從中風到康復也走過許多星辛苦歷程。如今伊甸與當地教會攜手合作成立輔具站,加上鄉裡新建的復健中心,讓草埔老人們離在地安養的心願更進一步了。
文|陳玠婷 攝影|何坤益
帶輔具進偏鄉生活
依據伊甸長者使用輔具調查顯示,超過50%的長者們使用過輔具,卻有58.5%的老人認為病患才需要輔具種種現象,讓伊甸明白傳遞正確的輔具使用常識需要立即拓展,帶著輔具與偏鄉當地機構合作,讓偏鄉的老人們不再無依靠,安享晚年。
文|陳玠婷 攝影|何坤益、李蒼瑀
常說突破障礙,除了自身的復健,輔具和無礙環境能幫上大大的忙。尤以輔具能夠依著每一個人的需求度提供不同的服務,為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新風貌。
文|陳玠婷
電影《Life Feels Good,人生多美好》中的主角Mateusz是腦性麻痺患者,他的手腳張力過高、幾乎沒有表達能力,但是他個性纖細敏感、思維清楚的人;曾經,醫生誤判Mateusz是個智能障礙者,大喇喇地在他與母親面前說:「他是個植物人……」時他甚至無法開口反駁,甚麼事都不能做。Mateusz直到母親年邁進入教養院受照顧,彼時才學習如何表達:自己不是植物人。
如果,當初檢查沒有誤判,有治療課程與輔具幫助,表達能力對Mateusz還遙遠嗎?他是不是能自己使用電動輪椅外出就學、就業呢?學習使用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電腦打字輸入法,是不是能讓Mateusz抒發他每天的天馬行空?
善用輔具 自主生活不難
面對不可逆的老化,腦性麻痺的阿梅生活漸漸需要有親人,居服員幫助,家中一樓也改建成為無障礙空間,讓阿梅能在舒適的環境在地老化。
文|陳玠婷 攝影|高建芳
家住屏東新園的阿梅,從小即是重度腦性麻痺的多重障礙者,在父母親雙雙逝世的情況下,即使有手足互相照顧的情況下,也培養出獨立生活的態度。目前住在大哥留下來的透天厝,雖然家中仍有負債,但總是還有一個遮風避雨、與家人相伴的家。
身體機能退化 生活限制多
只是近10年來,阿梅的身體機能退化得快,原本能撐著自己緩緩在家中移動,爬樓梯,現在身體機能退化,手部已經無法再為自己燒菜煮飯,甚至在房屋還未裝修成無障礙環境、沒有移位輔具時,她從三樓房間到一樓客廳只靠雙手、雙腳用爬用挪的,空間過於狹小,家人無法幫助,而且每次上下樓梯都要十幾分鐘,又累又危險,阿梅大姐表示:「她以前從三樓走下來跌倒過好幾次,常常受傷,每次摔倒就很懊惱坐在樓梯口哭。」
腦性麻痺且年過半百的小夏,家門前長長的斜坡道是他的夢魘,屢次跌倒,傷口狠狠地在他腿上印下烙印。顯少出門的他,時隔35年後萬萬沒想到一支四腳杖竟然能夠改變他的命運,幫助他出門上課、交朋友。他的活動不再侷限家裡,而能出門走透透,看盡世界。
文│王錦萍 攝影│何維綱
小夏在小學四年級那一年輟學,因為腦性麻痺的關係一直待在家裡由媽媽照顧,上一次與外人接觸是三十五前的事了,後來,伊甸幫助他藉由輔具得以出門、上課,獨立帶來自信,現在他有許多朋友,變得開朗,疾病再也不能將他隔絕,小夏的世界從此開展了。
輔具好幫手 生活大不同
輔具項目多元,從臉上戴的眼鏡、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輔具應用的一環。對於身障者或行動不便者使用的輔具,不僅能幫助他們復健,同時也能提高生活自主,讓生活不再侷限,而能擴大社會參與。
操作擴視機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物理學家史提芬‧威廉‧霍金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雖然語言與行動能力都受到限制,但是他透過溝通輔具和個人行動輔具的電動輪椅與外界作交通,提出黑洞輻射等學說,在學術研究領域上有傑出的表現,不因身障而箝制他發展,活出不設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