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伊甸基金會承接辦理的五穀非營利幼兒園的師生,帶著自創陶藝品與民眾分享公館陶。)
伊甸基金會承接辦理的五穀非營利幼兒園在苗栗特色館舉辦「陶的足跡創作展」,結合主題課程「見到公館」,從「五穀實驗田的再生」出發,深入探究水與土,進而認識公館的陶土,讓幼兒充分進行「五感體驗」,進而延伸出對陶、對人、對生活等的「幸福感」。
文 | 謝馨霈 攝影 | 蔡佳真
「泥寶要經過火的歷練,才能變成出色的陶。」
小小主持人童言童語搭配《泥寶歷險記》影片的開場,讓現場貴賓、家長身歷其境,跟著主人翁「泥寶」一起認識在地陶文化。
「這是陶色公路,我們做出系列道路,讓大家可以一起玩喔!」
小男孩們語畢,拿起同樣是陶土做的骰子,帶領爸爸、媽媽化身小小泥人,進入陶色公路體驗人文風情。
(圖說:孩子們用陶土製作童趣十足的陶色公路。)
教育扎根 認識家鄉文化
五穀非營利幼兒園自108年起執行深根教育,從認識稻、水圳開始,延伸至瞭解稻的根源—土地。公館地區擁有豐富的陶土資源,自古即有燒製陶器的傳統。起初孩子們在種植作物時發現,水跟泥土會產生黏性,進而利用泥土、水、白膠及亮光漆製作盆栽。不料大雨來襲,盆栽遇水後,就融化回歸大自然。這讓他們覺得很可惜,希望能將手作品轉變成真的陶藝品。
經過老師與孩子們的討論,參訪了五榖文化村及特色館,發現陶藝就環繞在彼此身旁。這時在當地及家長資源的協助下,幫助小朋友開啟視野,動手捏陶。由於窯燒溫度控制困難,每件作品皆有破碎的可能性。對此,五穀非營利幼兒園園長呂思茹不以為意,認為即使破碎或作品無法成型,依舊是孩子學習的一部分。展出時,呈現孩子們最真實的作品,不僅實踐在地共融的精神,亦讓社會大眾看見孩子們無限的想像力及創造力。
(圖說:孩子們化身小小解說員,與貴賓及家長講述作品的製作理念及緣起。)
展場除了有幼兒的創作,還有青年陶藝師的作品,讓人從不同時期感受公館陶的故事與大地一同呼吸,藉此發覺原來陶與日常生活如此的緊密結合。其中五穀文化村經理徐漢城,更是孩子們口中的「蓁蓁爸爸」,他分享,當得知幼兒園要製作傳統陶藝需要協助時,二話不說將陶的知識帶入校園,從注漿、塑型、上釉步步紮實。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訓練手眼協調,更能培養美學,透過學習陶藝,認識並傳承家鄉工藝。
聽見孩子們放學分享在校園的所見所聞,以及接觸陶土的心得,蓁蓁媽媽欣慰地說:「最讓人感動的是,兩歲的孩子透過五感體驗,從腳下的泥土開始認識家鄉。」她認為「陶」雖有趣,但也充滿挑戰與危險性,例如窯沒疊穩會倒塌,灌模和窯燒時作品可能會破裂。然而,這些過程都是小朋友不斷嘗試與學習的寶貴經驗。期盼孩子通過一系列的「體驗式教育」,探索過程中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圖說:五穀文化村經理徐漢城(右)、蓁蓁媽媽(左)及孩子們共同創作陶藝品。)
「文化傳承最扎實的方式,便是從小主人翁著手學習。」苗栗縣政府勞工及青年處發展科科長謝淑珍則感謝伊甸專業團隊的用心,將苗栗在地特色融入課程中,讓孩子從小認識家鄉文化,未來有一天走出苗栗時,可以大聲地與同儕、朋友分享陶藝、農產品、穿龍圳等歷史文物。
傳遞三大教學理念 培養幼兒實踐精神
「傳遞公館陶幸福感」是展覽的另一大主軸。幼兒們透過五感體驗,深入感受陶土的質地、溫度、氣味和滲透性。展場以大地色系為主題,充分展現師生的精彩作品。幼兒們更以自己的童言童語,述說公館悠久的陶文化,讓觀眾深深感受到陶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體會出「幸福陶、陶幸福」的理念。
(圖說:觀展後,孩子在留言區寫下對未來的夢想與期許。)
伊甸桃竹苗區區長陳艷芳指出,過去五穀非營利幼兒園從實驗田出發,引領園中幼兒從整地、選種、育秧、插秧、找水源、照顧水稻等系列過程,體會關懷土地、珍惜水資源、延續農耕文化的重要性,並感謝滋養米田養分、成就豐富生態的穿龍圳。以「主題式」教學統整孩子學習能力,透過實際操作與遊戲方式,讓他們習得「帶得走」的學習力。
(圖說:手繪打卡區以大手牽小手的方式,描述大朋友與小朋友將共同認識家鄉人文之美。)
同時呼應五穀非營利幼兒園「以人為本」、「以地為師」、「以家為美」的教學理念,培養幼兒尊重和珍惜人、家和環境、實踐永續發展等精神。本次「陶的足跡創作展」目的正是將這些理念呈現,陶藝創作不僅能啟發幼兒的創造力,也能培養幼兒對環境的尊重與珍惜,引領觀眾一同感受公館悠久的陶文化魅力。展覽自即日起至7/19(五),孩童將帶著自創的陶藝作品與民眾分享公館陶,推展公館陶藝的風采,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前往參觀。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4.07.05 NO.44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