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愛攝影_20240111_伊甸基金會_內湖婦幼家園個案109s

(圖說:綺綺在早療協助下,能力一點一點進步。)

29周早產的綺綺長大了!3歲的她學習動機強烈,開始會仿說,認知能力也在進步,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早期療育的協助。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綺綺有一雙大眼睛,不時伴隨著一張愛笑的臉,非常討人憐愛。早產的她,出院時還得帶著氧氣筒返家,接受照顧。生長過程經歷大大小小的手術,綺綺一一克服。如今在早期療育的協助下,用著她的能力,展現她進步的成果。

 

三歲的綺綺,是29周的早產兒。小小年紀的她,經歷許多磨難,開過斜視、心臟/肺動脈導管手術,至今身上仍留下一條長長的疤痕。綺綺因為肌肉高張的關係,影響口語和大小肢體動作,行動和移位都需要旁人協助。

 

成長歷程,別人到了「七坐八爬」的階段,綺綺仍然沒有辦法做到。焦急的爸媽,只好帶她去針灸、診所復健,希望能夠改善情況。

 

第一次上學  出現分離焦慮

 

所幸在友人的介紹下,綺綺來到婦幼家園上早療課。剛開始,她有分離焦慮,常常哭鬧不休,媽媽說,「坐在車上,看到學校快到了,她就要哭了。」進教室後,媽媽不動聲色地離校。結果適得其反,孩子以為媽媽可能不回來了,於是放聲大哭。教保老師請媽媽跟孩子好好溝通,放學後,媽媽會回來接她,降低她的焦慮情緒。

 

平時,媽媽推著綺綺外出,她有一個習慣動作,三不五時舌頭會顯露在嘴外,路人看到不經意地說,「妹妹的舌頭好可愛啊!」。綺綺的舌頭肌耐力不足,常常咀嚼後,很快就沒有力氣了。媽媽表示,一般孩子能夠輕而易舉地嘟嘴、吹泡泡、噴口水等動作,但對她來說卻很困難。於是,教保老師協助她做口腔訓練,例如:練習吞吐舌頭、舔嘴唇、嘟嘴、吹泡泡等,不但能增加她舌頭的肌耐力,還有助於提升咀嚼能力。

 

肌肉張力高  物理治療放鬆

熊愛攝影_20240111_伊甸基金會_內湖婦幼家園個案104s

(圖說:綺綺練習投幣,訓練她的精細動作。)

 

仔細觀察綺綺的小手,因著張力緣故,常常呈現握拳姿態。她無法掌握力道,往往香蕉或麵包交到她手上,會被她捏爛或捏成一團。綺綺動作慢,像是擦嘴巴、擤鼻涕或是擦桌子等,媽媽常常等不及她自己來,逕自幫她做。「現在想說不行,要等她,不能剝奪她練習的機會。」媽媽道出自己的急性子。

 

「她的手掌和手腕都很緊,手指能打開最好。」婦幼家園主任吳宜霖指出,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動作和控制能力都還在發展中,所以會常常提醒綺綺要自己把手打開,也需要常常協助他拉筋,避免動作固定。除此之外,加入物理治療,像是被動式拉筋來放鬆肩膀。

熊愛攝影_20240111_伊甸基金會_內湖婦幼家園個案018s

(圖說:綺綺在教保老師的協助下,在大球上訓練背肌。)

上復健課時,綺綺一會兒趴在大球上訓練背肌,一會兒在地板上練習翻滾。下一秒練習趴姿,即便動作無法獨立完成,但她試著用她辦得到的能力,趴著練習抬頭、用手撐地,支撐起身體,依著老師指令,逐一完成訓練。

 

休息片刻,接著教保老師用撲滿讓她練習投幣,訓練手部精細動作。「她沒有辦法對準洞口,你就牽她的手去做。」期間,伴隨教她認知概念,例如:大小、數量和顏色,讓她指認。

 

遊戲中復健 開啟語言能力 

 

媽媽在家,不忘帶著綺綺在遊戲中進行復健。像是洗澡時教她認識五官,生活中教她物品命名,或是讓她拿湯匙攪拌東西,再不然將三角錐拿到她面前,方便她套圈圈。有時將三角錐向左或向右移動,增加遊戲難度。

 

一般孩子可以遠距離玩套圈圈遊戲,「但丟東西對綺綺來說太難,即便“放”這個瞬間的動作,她都需要分段練習。」媽媽解釋,扶她練習站的時候,屈膝、手扶、再到站立,都需要一一拆解動作,才能完成,「她知道自己要扶著,可是她的力氣就是不夠。」

熊愛攝影_20240111_伊甸基金會_內湖婦幼家園個案101s

(圖說:綺綺(右)的學習動機很強,願意嘗試很多東西。)

 

現在她這個年紀很想學習,心很急卻力有未逮。不過,她仿說動機很強,只是有時候發音不準,會讓人聽不太清楚,還需要多加練習。現在她會說「好」、「媽媽」、「謝謝」、「愛你」、「再見」等詞。

 

平時夫妻倆同心協力照顧綺綺,先生會分擔家務,帶女兒做復健,從不缺席。先生對綺綺關愛有加,總是輕聲細語,媽媽笑言:「他比我還有耐性。」。

 

看到綺綺接受早療後的進步,媽媽直言,療育需要時間累積,才能慢慢看到成效。她鼓勵家有慢飛天使的家長,一定要狠心,不能寵溺孩子,要讓他去上課(早療),然後耐心陪他,最後好好愛(心)他。

 

拍攝當天,看著全家一起在鏡頭前開心合影,那是甜蜜、珍貴的畫面。

資料來源:2024.3.20  445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