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203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徐士堯

 

用尊重的心情,透過聆聽、探詢彼此的對話,促進社會參與及包容。朝邦文教基金會是全台第一個以推廣「對話力」為目標的文教基金會。為宣廣「對話力」,朝邦不僅提供對話平台,更舉辦「對話影響力獎」比賽,公開發出徵件邀請。歷屆以來,參賽的單位不乏公部門、私人企業、B型企業、非營利組織、學校及社區等。

 

來自不同領域的歷屆得獎單位,以各樣溝通方式,同理不同的觀點,並從中找出最具包容性的解決方案,在這實踐溝通的過程,產生對話的流動力。其中,伊甸基金會獲頒第四屆對話影響力銀牌獎。頒獎典禮上短短幾分鐘的致詞,只能蜻蜓點水。主辦單位朝邦基金會邀請得獎單位,擇日移駕到「對話影響力系列線上分享會」上暢所欲言。

 

晚間的線上分享會,經由朝邦副執行長張桂芬的簡介後。伊甸─活泉之家社工組長郭可盼侃侃談起如何透過對話,陪伴精神疾病的家庭。

 

自2004年起,活泉之家開始精神障礙者人際互動、同儕互助團體發展、藝術教育工作者培力、社會宣廣等倡議,近20年的服務持續調整精進。2015年,活泉之家設立「以家人陪伴家人,由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的「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根據來電統計,有64%家庭表示,即使疾病當事人已服用藥物,家中仍有許多衝突和困擾。當事人困在無法被理解的世界或激烈的情緒裡,而其他家人面對不再熟悉的當事人,同樣也孤立無助。

 

郭可盼提起了一個家庭的例子:

 

「我爸爸是川普。」一位疾病當事人如此說。

「妳趕快吃藥啦!」見女兒出現幻想症狀,媽媽立即回應。

 

女兒不覺得自己生病,媽媽卻要她吃藥,感到極不滿。眼見女兒講話不正常,又不肯吃藥,焦急的媽媽便暗暗地在飲料、湯裡摻藥。

 

「妳一定不是我媽!妳被收買了!」女兒嚐出飲料被下藥,氣得直吼。

 

不光母女關係緊張。女兒聲稱她是川普的孩子,但是沒有人相信,還離她遠遠的,女兒覺得家人只會逼她,決定離家出走。

 

不只是這個家庭,許多「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接觸到的家庭也走過相同的路。疾病當事人和家屬都在各自的困境,卻又感到孤單無助。

 

於是2021年「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的服務於焉而生。此乃以芬蘭「開放式對話」的理念為精神,提供雙北區面臨精神議題危機之家庭入家的服務。

 

一說起精神疾病,社會大眾多想到如何控制情緒、移除症狀等,亟欲快速解決問題。如此一來,有時適得其反,家人進不到病人心境,病人也進不到家人心境。

 

為阻止孤立的形成,1988年起,芬蘭西拉普蘭省的Keropudas 醫院,於病人住院前先進行會談。此會談是由專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學家組成團隊的訪談。

 

大家坐下來聊聊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在場的每一位都可以敞開心胸說一說,不同職種的醫療人員也可以提出想法和建議。結果,就在這聊聊之中,有4成的病人就不需要住院了。住院對生活、就業等畢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擔心又有問題,團隊提供隔日再入家會談的提議。情況果真嚴重,即安排病人住院。假使沒有,日子漸回歸正軌。

 

1990年,Keropudas 醫院建立危機介入團隊與家訪。1995年,「開放式對話」一詞開始用來描述以家人和朋友圈為中心的整體治療資源網。

 

圖像記錄-朝邦基金會

(圖像記錄資料來源:朝邦文教基金會)

 

「開放式對話」的施行不僅降低住院率,還縮短住院天數、減少精神病相關藥物使用、降低復發率、當事人就業狀況較佳以及殘留的精神症狀較少等。2016年,活泉之家開始學習開放式對話,嘗試是否能將這樣的對話方式回應在台灣面臨精神危機的家庭。

 

之所以將團隊命名為「敲敲話」有兩個意涵。其一,講話聲音溫柔、小聲。其二,敲門進別人家的是客人,客人要尊重主人。在入家的開方式對話中,主導者既不是社工,也不是心理師,而是由精神疾病者家庭自行決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談論議題。

 

「你要來勸我吃藥嗎?」

「你是想來改變我的生活方式嗎?」

 

很多時候,進入會談前,家庭每個人都很擔心團隊會不會指責自己、會不會不站在自己這邊。因此團隊入家不帶著既定觀點對案家指手畫腳,讓案家說出自己的困難和感受。哪裡卡住了?一起想辦法。

 

郭可盼回想,「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曾遇過一個家庭,在開放式對話中,想討論1個月給女兒多少零用錢才是合理的。父母眼見孩子已成年卻閒賦在家,擔憂她以生病為藉口遊手好閒、不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女兒覺得家人沒有看見自己的需要、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親子按捺不住情緒,演變成一場面紅耳赤的對話。當日直到會談結束,雙方仍然各執己見,無法形成共識。團隊只好先安撫雙方情緒,約定下次繼續討論這個話題。

 

有時在入家的時間間隔中,案家就自行摸索出對話的模式。像是,談給多少零用金的家長,看到女兒現有的機車不堪使用,造成交通的不順,便主動買給女兒一台新機車。雖然親子之間沒有直接提到錢的議題,女兒感受到父母在乎她,不理解遂得釋懷,之後,她自動自發地去找工作了。

 

回到第一個不願吃藥當事人的例子。當對話開啟,才了解到,媽媽一人獨自把女兒拉拔長大,女兒生病不肯吃藥,媽媽擔心她會因此住機構而感到痛苦。對話中,女兒也表示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母女間因理解冰釋,事情的後續逐漸有了新開展。

 

「剛剛這位媽媽說的,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也是為人父母。」敲敲話的其中一位成員在反思時間回應。

 

團隊雖恪守入家的原則,在每次的對話也會予以回饋,讓整個團隊透明呈現,另一面,也讓案家知道他們的理解與感受,核對雙方對彼此的理解。

 

當然,有時家庭遇到風暴,曾有父母快被生病的孩子給氣死。最真實、卻最露骨、難聽的話可以說給敲敲話成員聽,而不是講給孩子聽。兩造可以有冷靜下來的空間。

 

入家的對話中常見家人間的情緒高張,聊完、降了溫,敲敲話成員總盡可能地將結語帶進希望感。

 

曾有疾病當事人表示有敲敲話團隊的傾聽,使他有力量活下去。借酒澆愁反致酒後失控,在家喧囂。經過在對話裡好好被傾聽,過程中過意不去的地方漸消融,當事人也不再倚賴酒精了。

 

看似沒有太多人為力量、醫療介入等,輕輕叩門,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以溫柔與堅定,持續陪伴遭受精神疾病而動盪的家庭,找到對話的力量,走出風暴。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09.20 NO. 439

 

朝邦文教基金會[2023對話影響力線上七月分享會摘要]   https://reurl.cc/5OGLj6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02-2230883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13:30~20:30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