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1.jpg

(圖說)服務弱勢是何天元最期待的社工使命,這也是他多年前來到伊甸愛德養護中心的緣由。(攝影/蘇麗華)

口述/何天元  整理/詹慶臨  人物攝影/蘇麗華 刊頭設計/許幀貿 活動圖片提供/何天元

擔任社工多年,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服務弱勢的朋友,而我現在所服務長照單位愛德養護中心的服務對象是弱勢中的弱勢,可能又病、又殘,經濟上更不用講了,但我覺得他們最大的「弱勢」,就是失去了家庭的溫暖跟家人的諒解。

 

愛德養護中心裡面比較多的服務對象是「中途致障」,可能車禍、中風等意外事件變成身心障礙者。有的服務對象,受傷之前和家人關係不良,互動很少;變成身心障礙者之後,他們家屬反而要花很多的力氣去照顧他,這對家屬來講相當的煎熬,因為他們過去可能曾經是一個被害者,可是現在要被迫來照顧這個家人,心情是很糾結的。

 

所以在愛德養中心的服務者要不斷跟服務對象的家屬說:「我知道你的照顧很辛苦,不要再記著過去他不好的那一面,畢竟他受傷已經是事實了。那是不是在他人生的最後這一段,感受到『啊,原來我的家人原諒我』、 『我的家人支持我』、『我的家人看重我』、『我的家人願意陪我走完人生最後這條路』的心,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期望。另一方面也鼓勵我們的服務對象能夠跟家人說聲「抱歉」,不再用以前不良的方式來對待家人。

image

(圖說)家屬座談會拉近住民與家人的距離。

在愛德我們會用幾個方式來幫助服務對象修復家庭關係,譬如說家屬座談會,我們每年會辦兩次家屬座談會;那另外一個是旅遊,那時候還沒有疫情,我們確實辦了很多旅遊活動,盡量地讓服務對象跟他的家人有機會一起出遊。我們也會辦慶生會,邀請家屬來參加,希望藉由不同活動的規劃,拉近他們彼此間的距離。我們也花很多的時間,分別跟家屬做訪談;甚至我們也鼓勵服務對象,如果有時間、有機會,可以回家去住一個晚上……等等。這個過程當中,確實我們也看到了蠻多的家人到最後,從過去的仇視、不諒解,開始接納,然後表現出內在深層真實的感受,是有愛在其間的。

 

我們服務對象在他們人生最後一刻,都很期待可以看看自己的家人,不管是他的父親母親、不管是他的先生或太太,或者是子女等。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情,就是服務對象的孩子對父親極端不諒解,甚至於到父親快安息的時候,他都不願意出面。那個時候我們在醫院,因為服務對象已經送到醫院去了,醫生建議通知家屬過來,我跟他的孩子說:「你來一趟,至少你還可以看到你父親有氣息的樣子,而不是在殯儀館冷冰冰的遺體。」那個時候家屬完全不願意出面,甚至於說出「你再打電話,我就報警」之類的話,可見得恨有多深哪!

 

後來我還是繼續和他溝通:「我知道你父親過去可能傷害你很多,但是他畢竟已在他人生最末期了,那你是不是有機會來看看他,放下你心中的仇恨?」,那天我們談了快2個小時,我聽了很多過去他跟他父親相處的狀況,我說:「我同理你,可是,你是不是可以在最後的時候來看看父親?」後來他出現了。

 

我永遠記得那個場景,兒子抱著父親大哭,父親也哭,父子之間的感情在那一刻迸發出來,其實父親愛的是兒子,那兒子其實也很愛父親,啊!原來仇恨可以在擁抱中化解,彼此間的心結,雖然隔兩天那位父親就安息了,可是我看到一個很沒遺憾的安息;而且告別式當天,不單單只有他兒子來,他的前妻,甚至於我們服務對象的父親(那時候他還在),哥哥姊姊都來送他最後這一程,那天場面雖然看起來是很感傷、很辛酸,可是至少我心裡是安慰的,他是在被祝福的過程當中安然的離世,而不是沒有家人陪同的情況之下冷冰冰地離世。

 

我常跟愛德中心的工作人員分享,我們不能只是照顧,還要關心、同理和支持。畢竟被照顧者身體殘缺,也很勇敢的活了下來,我們同時要做兩件事情,一個就是關心他的家人;一是在服務過程記得要「尊敬」,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把他們當成家人一樣的關心。

 

很多服務對象在人生的最後、還有表達能力的時候,會請求醫生讓他從醫院回到愛德,希望能在人生最後一個家---愛德「離開」人間。但是基於法規的問題,我們還是希望他能在醫院安息。有時候我們確實可以讓他回來愛德看一看,和親如家人的服務人員道別,我們也很期待讓他們在自己的家裡安息,有家人的溫暖護送,不管要花多少代價與心力,我們都非常渴望能完成這個愛的任務。

 

在聖經馬太福音25章裡談到,主耶穌告訴他的門徒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我。這些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的身上」,我一直很渴望不只是做社會工作,而且是雙福服務,希望給被照顧者平安的、喜樂的歸屬感,就是那種幸福,讓服務對象的最後一程能夠愉悅地走……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06.20 NO.436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