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亞洲NGO國際發展論壇與會者合影。 )
文、攝影|蘇麗華 人物照片來源|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
全球局勢快速變遷,危機(如戰爭衝突等)席捲全球,各國非營利組織在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上面臨嚴峻挑戰,而台灣非營利組織(NGO)與公民社會組織究竟該如何因應、又能在當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力?
由Taiwan AID舉辦的「2023亞洲NGO國際發展論壇」中,Forum of Women’s NGOs of Kyrgyzstan理事長Nurgul Dzhanaeva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以下簡稱SDGs)在亞洲的機會與挑戰」為題,她一語道破,「公民社會組織空間正在萎縮,嚴重影響該地區有效執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主持人暨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表示,「SDGs不是口號,而是目標。」在所有國家的參與下,彼此肩負起國際責任,一同消除貧困和飢餓,同時以人權為基礎,在各領域倡議、幫助更多弱勢族群發聲、追求更平等的世界,是公民社會發展有效性夥伴關係 (CPDE)的使命,政府更是責無旁貸。
(圖說:Nurgul Dzhanaeva認為實現SDGs是挑戰,也是機會。)
Nurgul Dzhanaeva也提出同樣看法,認為SDGs是政府的議程,消弭貧窮、改善人民生活、消除各種形式的不平等,私部門是支持者,但政府要擔綱重責大任。
然而在此鉅變時代,通往SDGs的路並不樂觀,2030年是否可以實現?對此,Nurgul Dzhanaeva提出質疑,為何社會各方面有大筆捐款挹注,卻仍無法解決貧窮問題呢?她相信一定有辦法和工具可以使用,所以她認為實現SDGs是挑戰,也是機會。
從志願國家審查(VNR)報告來看,SDGs與人權要相互連結至關重要,但可惜的是,國家的規劃和監測SDGs實施方面,卻鮮少關注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因防疫而導致侵害人權之問題。Nurgul Dzhanaeva提及,SDGs納入人權機制,有助於國家優先處裡哪些項目。比方說,你的行動綱領落實哪些部分?可以打擊哪些被排擠、被歧視的狀況?身為公民社會成員,不可以忽略人權。
Nurgul Dzhanaeva指出,當公民社會組織健全,就能掌握、監測國家發展政策和計畫,發揮政策調和的作用,使得公共政策更加平衡與公平,目的在於「SDGs要雨露均霑,不可以有人沒被涵蓋進來。」因此,政府與公民社會組織需要進行協作機制,SDGs提供架構,多重利害關係人要成為夥伴關係,並承擔共同責任。哪些是公民社會組織要做的事情?哪些又是政府要做的事情?釐清權責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以偏鄉教育來說,有些公民社會組織幫助偏鄉學童解決上學問題、幫忙蓋學校等,但其他利害關係人卻置身事外。她強調,公民社會組織要先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哪裡,然後與地方政府合作,才有辦法使上力。教育與法規息息相關,就要納入立法委員修正並通過法規,一同改善偏鄉教育問題。一旦釐清各方的責任歸屬,才有辦法問責。
她坦言亞洲公民社會組織正在縮小,在26個國家中,有22個國家的公民自由受到限制,同時公民社會組織也遭受持續不斷的攻擊,對落實SDGs嚴重不利。不過她相信為時不晚,一定要動員起來,當扭轉成為對公民社會組織參與的有利環境,機會就來。
Nurgul Dzhanaeva認為,假設要加速可持續發展進程,讓所有的發展相關參與者能有效地貢獻,並朝著同一個方向持續發展和前進,那麼不同的利害關係人要能夠系統化、有意義地參與國家發展計劃,並成為包容性的夥伴關係。同時,還要採取更多行動,確保政府能聽取公民社會組織的建設性意見,有機會形成政府施政的優先事項,並追蹤其實施方式。
全球皆需要有足夠的公民社會空間,讓其在落實、跟進和評估2030共同議程的多重利益關係人方法中,能夠扮演其所預期的角色。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3.7.6 437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