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49

文|朱聖恩 攝影|蔡佳真 圖|深夜日常

 

小娟抱著甫出生3個月的兒子,來到住家樓下的「好鄰育賢店」。「店」裡已有幾位媽媽和孩子,有的讀繪本;有的玩玩具。音樂輕輕放送,媽媽們輕鬆聊天,小朋友攪和玩具箱裡積木發出「喀啦啦」聲,交相組成一段悠閒的背景音。

 

小娟和這幾位媽媽都是台中市共好社會住宅的居民。小娟來自屏東、先生來自台南,二人在高雄求學、成家,之後搬遷到台中。買房不易,一家三口的小家庭先採租屋。不若從前在屏東,左鄰右舍都熟識,小娟頂多和對面的住戶打照面,鄰居鮮少互動。租屋在外難免有幾分淡淡的漂泊感,隨著女兒逐漸接近學齡,小娟夫妻越發希望給孩子安穩的成長環境。

 

台中市太平區育賢段一期社會住宅2020年完工,小娟夫妻及時申請。很幸運地,公開抽籤有上榜,隔年元旦即搬進新家。

 

什麼是社會住宅呢?有別於過去以出售為主的國民住宅,為提供能循環利用的住宅資源,政府蓋房以較低租金租給民眾,所以社會住宅是只租不賣的。根據住宅法第4條,社會住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租屋給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像是低收入戶、年長者、身心障礙者或特殊境遇家庭等。另外,社宅也提供一定比率租屋給未設籍在當地,且在該地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社宅裡的好鄰育賢店

社宅裡的好鄰育賢店

社宅裡的好鄰育賢店

一定比率

除了提供住所,其中一項台中市社會住宅的特色就是社會福利資源的導入。小娟和幾位社區媽媽帶著孩子到「好鄰育賢店」玩玩具,聆聽繪本說故事,在此親子共讀、共玩。這就是由伊甸基金會進駐社會住宅提供生活關懷與社會福利諮詢的社會服務站服務。

 

21圖說:店長謝玫樺與社區居民的孩子。

圖說:店長謝玫樺與社區居民的孩子。

 

隨著伊甸台中家庭服務中心主任張明晃和社工組長蕭惠萍的介紹下,漫步在育賢段一期的社會住宅。住宅四周空間寬敞、人行道路乾淨清爽。在此看不到台灣老舊社區機車、路霸、雜物佔據住宅公共空間的亂象,此景象反映了居民的素質與優良的社區管理。

 

那麼,社區的管理委員會、警衛室在哪裡呢?好像沒看到,社區的枝枝節節以及溝通協調是由社宅物業管理擔當。

 

社區向外對著育賢路就是一家7-11。

 

「好鄰育賢店去年兒童生活營隊也結合7-11辦理『小小店長』的體驗活動。」張明晃介紹到社服站透過跟一樓駐點夥伴的串連,讓社區的孩子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地方。

 

走進社區,右手邊即是好鄰育賢店,公佈欄張貼著社區繪本說故事、親子共廚、親子身障體驗等資訊。當然,更少不了太平育賢二期社會住宅的招租資訊,意者可著手預備投件申請。

 

9圖說:好鄰育賢店。

圖說:好鄰育賢店。

 

中庭,非營利幼兒園老師正帶孩子們外出活動,此為家扶基金會進駐的育兒服務。「共好咖啡」是十方基金會進駐社區,為智能障礙者提供日間作業的場所。「好伴照顧」則是由好伴照顧協會就地提供長者日照中心。育賢一期社會住宅進駐了物業管理夥伴、商業夥伴、社福夥伴等,大家在此不是相爭有限的資源,而是依其所長在社區裡共融、共榮。

 

10圖說:社區裡的非營利幼兒園。

圖說:社區裡的非營利幼兒園。

 

1圖說:社區裡的長者日照中心。

圖說:社區裡的長者日照中心。

 

4圖說:社區裡的身心障礙者日間作業場所。

圖說:社區裡的身心障礙者日間作業場所。

 

比較社會住宅與一般在外租賃,小娟明顯感受到差異。從前在外租屋,女兒入學,學籍遷入仍得得到房東同意才可行,更遑論不定期搬遷的飄零。搬進社會住宅後,不僅硬體設施升級,整體環境經過規劃設計,對不同年齡層,特別是像小娟這種還在育兒階段剛起步、沒有鄰近親援的家庭,社宅對小家庭的友善更讓小娟點滴滋味在心頭。

 

好鄰育賢店不時舉辦社區活動,促進居民的居住情誼。住屋不光硬體、管理好就會好,「人和」住起來才舒適。

 

57圖說:好鄰育賢店社工組長蕭惠萍(左)和店長謝玫樺(右)。

圖說:好鄰育賢店社工組長蕭惠萍(左)和店長謝玫樺(右)。

 

2019年,台北市發生數起社區拒絕身心障礙者服務據點進駐的抗議事件,對身心障礙者的刻版印象與歧視可見一斑。當有人視身心障礙者為毒蛇猛獸,抵擋相關服務進駐時,反觀,社會住宅裡有40%以上的住戶是弱勢住戶,他們又是如何和諧共居呢?

 

好鄰育賢店與附近便當店合作,以每週提供一次餐食的方式分享給需要的家庭。社區裡有一位年約50多歲的單身居民小香,小香本身是身障者且需長期洗腎。她曾和好鄰育賢店的店長謝玫樺聊到,每週的共享便當是她很期待的一餐,因為那是一週之中,小香能吃到最上好的一餐。幾次互動下來,謝玫樺便邀請小香擔任好鄰育賢店裡的圖書室志工,每週一次協助圖書室的清潔和消毒,對圖書室的環境維持貢獻匪淺。

 

13圖說:好鄰育賢店的圖書室。

圖說:好鄰育賢店的圖書室。

 

COVID-19疫情盛行期間,民眾對清潔的意識抬頭。對於能夠維護社區裡親子空間的環境衛生,小香十分重視她的志願服務。遇到有事不克前來,她還會自動「補班」。

 

小香長期待業,雖然好鄰育賢店並沒有提供就業訓練的直接服務,但透過志願服務或是活動,挖掘出居民的潛力與優勢,居民展現的自信和提高對生活適應的能力更彌足可貴。

 

好鄰育賢店是太平育賢一期社會住宅生活的好鄰居,幫助社區居民建立關係、融入社區,特別是社區中的長者與身心障礙者。謝玫樺聊到,40幾歲的居民阿宏過去工作太過操勞,導致年紀輕輕就腦中風。

 

社區的2樓設立共享廚房,當阿宏一跛一跛地走到廚房煮菜,總引來旁人側目,以致阿宏後來就不太好意思去。觀察到此現象,每逢好鄰育賢店開烘焙課時,謝玫樺會事先徵詢認識阿宏的鄰居,在烘焙課分組分配在同一組,利用生活化的活動為居民創造互動的機會。

 

後來,阿宏在好鄰育賢店開的製作線香課中,認識了社區裡的小朋友,他們都有手遊的共同話題。

 

「以後遇到大哥哥,可以跟他打招呼喔。」課後,謝玫樺鼓勵小朋友與阿宏互動。

 

阿宏早已習慣一個人生活,但社區裡營造友善的氛圍,使他越來越開朗,不久前才去澎湖花火節,趁著年輕,他打算考證照規劃未來。

 

小娟一家住在社宅已2年多,女兒與身心障礙鄰者比鄰而居感到熟悉、自然。小娟肯定社區裡用心營造的融合氣氛。

 

「媽媽,我好喜歡這裡喔!」不定期的親子活動、舒適的公共空間。女兒向小娟發出讚嘆。

 

優質的居住環境下,小娟的女兒今年添了弟弟。小娟有感像好鄰育賢店等社會福利站進駐社會住宅,催化社區居民間共融的友善力量。小娟和社區的媽媽們會主動組群組,成為自發性的支持團體,互相交換育兒資訊,或是罵罵老公,都能舒心解壓。

 

「住得好有溫度!」小娟回應女兒的讚嘆。

 

32圖說:小娟和家人很認同社宅的環境。

圖說:小娟和家人很認同社宅的環境。

 

縱使社會住宅只租不賣,且租期有一定的期限。小娟在這裡看見了居住的樣貌,以及在這期間增長出的包容力、適應力、想像力等能力。

 

因應社會變遷對家庭的影響,並呼籲世界各國關注家庭的重要性,聯合國於1994年訂每年的5月15日為「國際家庭日」,促使政府制定相關政策,重視家庭為社會基本單位。無論是成家或是一個人住,安穩的住處使人心底踏實。

 

外面的硬體使政府的政績容易被看見,但是居住需求對人影響深遠。張明晃以小娟剛出生的兒子為例,小娟一家若在社會住宅住6年,兒子就要上小學、女兒就要升國中。這期間若是有優良的居住品質育兒、安老都便利,免去遷徙對成長期間造成的波動和消耗,免去父母工作之餘還得煩憂生活,身心靈的健全及其蘊含的影響更是無形且無價。

 

社會住宅並非解決居住政策的萬靈丹,藉國際家庭日的前後,提醒各界再思居住正義和家庭的關聯。畢竟,有安穩、健康的育兒環境,孟母又何需三遷呢?

 

38圖說:封底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05.19 NO. 435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