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單只是學校的事,丹路國小校長吳明宗用理念堅定老師們的教育初心,帶孩子、帶青年、帶部落,在空間和時間上做了教育的延伸,培育未來的領袖。
文|朱聖恩 攝影|王致尹
「沒有轉身射門,都忘記了!」韋念慈老師中氣十足地向學生們喊。平日看似靦腆的她,一站在操場上就是足球教練的架式。
圖說:清早練足球。
牽你的手
屏東天氣雖熱,清晨07:00卻略感涼意,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小的操場上已經有學生慢跑,或是騎獨輪車,或是緊鑼密鼓地預備國小世界盃迷你足球賽。低年級學生穩健地跨上獨輪車,中高年級學生則是可以進階到花式雙人舞。只消不到一學期的時間,全校的學生就都可上手獨輪車了。為培養孩子們的挫折容忍力,韋念慈牽著孩子們的手,歷經無數次的摔下、再起來,而練出今天的自信。藍天白雲下的丹路運動團隊,在校長吳明宗的眼中是一幅再美不過的圖畫!
圖說:騎獨輪車培養挫折容忍力。
快樂早餐 分享快樂多
「快要足球比賽了,最近大家胃口大開。」吳校長笑著說。
圖說:足球比賽在即,各個胃口大開。
運動過後是早餐時間,同學們或在教室或在教室外大快朵頤。早餐用畢,兵分二路,有的回教室打掃,有的列隊預備送早餐給學校周遭的獨居長輩。出發前,校長和老師愛的小叮嚀:
「提袋拉鍊拉好,別甩,粥會漏出來。」
「等一下要注意禮節喔!」
歡樂的行伍隨著校長和老師領隊分為二條路線分送。
時光倒流到8年多前,許多考到偏鄉的校長、老師都待不久,那時,吳明宗正要上任丹路國小的校長。出身自農家的吳校長,學生時是教育的受惠者,期許將所受到的恩典散佈到需要的角落,帶著理想來到丹路國小服務。
吳校長利用開學前的暑假做了田野調查,了解學校周遭部落的概況。此地就業機會不多,一早,雜貨店前就已有人喝得醉醺醺。
「乾杯!」小朋友豪氣向校長舉杯。
返校日,吳校長請學生喝茶,雜貨店前酗酒一景說明了小朋友的言行。
大人們尚且自顧不暇,不難想見,開學後,常見同學們空著肚子來上課,捱到中午,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才有得吃,吃「早午餐」是常態。要不然,就是家長交給小孩零錢自己買早餐。
「常常看到學生買鋁箔包的含糖飲料就當作早餐。」
吳校長觀察,高糖分使學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情形明顯。學習並非是等到老師開始講課才開始,攝取營養的早餐就是學習的開始。
圖說:學習的開始─攝取營養的早餐。
為此,吳校長依當地部落工作者的推薦,向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申請象圈工程~「快樂早餐」方案,不僅顧到學童身體健康,提升學習,日後更融入了食農教育與部落陪伴。
圖說:學生照顧菜圃結合食農教育。
「天氣冷,要保暖喔。」吳校長問候著長輩。
老師帶學童將快樂早餐分送給學校周遭的獨居長輩,一路充滿學童嘻嘻哈哈與麻雀的吱喳聲,學習的榜樣也在一粥一飯中印入腦海。
掀掉學校與部落的薄紗
教育工作者,要讓在學校從事的每一件事情,都賦予教育的意義。吳校長觀察外地來的老師來來去去,但部落一直都在,可以長久陪伴孩子的是在地部落的力量,因此,不光學校本身好,在地部落陪伴的力量也要一同培力,套一句象圈工程的話就是「大象好,小象才會好」。
一直以來,國小跟部落彷彿隔了一層紗,國小歸國小,部落歸部落,只有學校辦烤肉或中秋送禮活動,家長才會參與。
「送早餐給VuVu」將起初關注學童早餐營養的議題,延伸到關懷部落的長輩,學童藉此練習用族語向長輩問安,找回老VuVu與小VuVu的世代情,(VuVu:排灣族語,意爺爺奶奶、孫子孫女。)以此與長輩建立連結,多年下來,此活動已成為長輩生活中的殷殷期盼。
教育不只在學校,也在家庭、部落
兩個女兒都是丹路子弟兵的村長夫人蔡秀蘭聊到,吳校長看重教育應是學校和家庭相呼應的,當學生在學校有了好的學習,回到家裡,如果是另一套的生活,或者說,生活中從大人身上看不到學習榜樣,也是事倍功半。
圖說:村長夫人蔡秀蘭分享學校與部落的成長。
白天的楓港風光明媚,日落後,沿路都沒有路燈,黑漆漆的路似乎道出青年返鄉的困境。當地沒有振興的產業,青壯人口外流,常見族人買醉度日。孩子們對未來的想像受限,為給學童正向的典範,吳校長不僅顧孩子,也顧孩子們的家庭。
蔡秀蘭說,木藝是先生的志趣,吳校長細膩地協助找資源,軟體、硬體都來,有設備才能量產,更重要的是找排灣族木雕師父卡邦來教導部落青壯年,再提供青壯年進入學校教導孩子。青壯年的經濟穩固得以照顧家庭,善用自己的天賦勤奮工作,更是孩子們學習的正向典範!
7個習慣實驗教育
關於教育理念,吳校長導入7個習慣(主動積極、以始為終、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的實驗教育,一面送老師受訓,一面師生一起練習實踐7個習慣。例如:三級疫情期間,7個習慣品格帶回家行動方案。習慣1主動積極。在家裡,有人幫忙掃地,有人幫忙摺衣服、有人主動整理客廳、有人準時上線考試、有人自己煮早餐、校長協助下廚準備家人晚餐等。
圖說:吳明宗校長導入7個習慣實驗教育。
資源面,則是向伊甸象圈工程申請了「課後照顧」方案,週三上午結束半天課,下午的時間進行部落學堂,將部落人才引進校園作為文化傳遞的師資,內容多元包括了:古謠課、編織課、狩獵課、烹飪課等。另外,還有貓頭鷹樂團以及射不力小學堂的社團時段。當部落老師帶孩子們學習部落文化的同時,學校老師則是利用此時段備課、彼此研討精進,既不佔用到老師的下班時間,且不必擔心孩子們這段時間的學習問題。
圖說:學校老師利用課後照顧時間備課、精進。
圖說:象圈課後照顧-部落學堂-古謠課。
圖說:象圈課後照顧-部落學堂-狩獵課。
圖說:象圈課後照顧-部落學堂-烹飪課。
解決偏鄉師資問題─「安外扶內」
每逢新學年開始前,偏鄉校長就得為師資想方設法,丹路國小也不例外。當代理教師聯合甄選到第二次分發,新學期的老師都還沒有著落,就得獨立招考了。
非營利組織TFT(為台灣而教)來了幾位充滿熱忱的老師,當中不乏來自台大的畢業生,來丹路服務的TFT教師,經常會在城鄉差距中受到挫折。例如:無法想像孩子們回家後不寫作業的情況。為穩住外地老師的身心,吳校長協助安頓住處,讓老師無後顧之憂。TFT老師態度積極,初到教學現場雖感震撼,常積極透過本地老師了解孩子的家庭狀況。本地老師此時扮演重要的橋梁角色,師生看見彼此的不一樣,找出適當的教學模式。
同時,吳校長也致力青年返鄉,邀請校友戴郁珊主任和韋念慈老師回鄉服務。
「從小我就想當老師,但是部落出來的孩子較沒自信,其實我的成績並不差。」戴郁珊回想起兒時的志願。
圖說:戴郁珊主任分享青年返鄉。
當老師的路上,父親給了最大的力量。戴郁珊期許自己成為當地孩子的典範,能有信心達成夢想。分享之際,她當面表達對吳校長提攜後輩的感激之情,逐步實現夢想並感謝前輩的態度,戴郁珊已成為孩子的典範。
幸福學園 成為未來領袖
學校整體都在進步,學生一屆進來,一屆畢業,他們帶著7個好習慣升上國中,懷抱著教育熱忱的外地老師與熟悉部落的本地老師,大家共同經營,與部落一起成長,不再是過去校園是校園,部落是部落。當外地老師從學校畢業,也一樣帶著7個好習慣前往下一站。
排灣族金曲歌后阿爆的歌聲響起,這是丹路國小的上下課鐘聲,歌聲中唱出了創意與部落風味,學生們在此快樂學習,穩健建立一生受用的好習慣,成為未來的領袖。
圖說:從小建立好習慣,成為未來的領袖。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1.09.17 NO. 41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