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服務長達20餘年,疑惑特教班學生畢業後何去何從。方雪珍因此從教育界跨界到社福單位。本著媽媽般對家人的關愛與溫暖來服務弱勢,沒想到竟在宜蘭教養院與以前教過的學生重逢!

1圖

文|朱聖恩 攝影|何維綱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宜蘭教養院的住民外出的機會減少了。為補充將罄的點心,教保老師帶著一車的大孩子前去糴糧。在防疫的前提下,住民們待在車上,並未進入賣場,即便如此,能乘車兜風,瀏覽沿途風光,在住民的眼中,即使是平凡的商家都令他們感到新奇,就像從孩子們的眼光看世界一樣新鮮。

 

每天與這群童心未泯的大孩子處在一起,日子過得開心又富有人情味。

 

2圖說:乘車出門是住民的一大樂事。

圖說:乘車出門是住民的一大樂事。

 

特教班學生畢業後去了哪裡?

從年輕時就立定志向在教育,自台北商專畢業後,先後在小學的普通班、在家教育班、資源班、特教班擔任代課老師長達20餘年。後10年在特教班與身心障礙學生有密切的相處。猶記得一位罹患血癌的學生,身體雖然有病痛,但資質頗佳,家人為他申請了在家教育,與正規課業接軌。一夜,家長哭得抽抽搭搭地去電給當時負責在家教育的方雪珍老師:「孩子走了…」。電話的另一頭悵然。

 

人生何處不相逢

不僅教導學生,因著總站在家長的角度為他們設想,而與學生的家人有濃厚的情感。學生過世後,家屬仍與方雪珍保持聯繫。巧合的是,方雪珍的小兒子念國、高中時,竟與已逝學生的弟弟同班。

 

「畢了業的身障生該何去何從呢?」當時國內的特殊教育規劃至高中,照料著這群特教生,方雪珍疑惑起來:「重症的孩子無處可去,他們的家人該如何是好呢?」

 

就這樣,每天前往三星國小特教班的路上,途中都會經過五分路的一處「大宅院」─宜蘭教養院。好奇心驅使方雪珍繞進五分路一探究竟,勾起多年前曾帶普通班學生到此進行生命體驗課程教學的回憶,而為轉換跑道至社工領域譜下序曲。

 

為尋找特教生畢業後去處的解答,經由朋友介紹,考取社工學分班並爭取到宜蘭教養院實習的機會,就這麼從教育界切換到社福界。更在教養院遇見幾位從前教過的特教生及家長,孩子長大外貌變了,其中一位還記得曾經帶過他的老師方雪珍,甚至上前主動師生相認,互擁喜相逢!

 

3圖

 

中年職場轉型

由於過去在特教班與身心障礙學生、家長相處的經驗,銜接的過程並無大礙,算是成功的中年職場轉型。然而,初入新的領域仍有一些待磨合的情形。例如:社工是住民、住民家屬、照顧服務員、教保員等的溝通橋梁,應以專業的角度站在中立的立場溝通。這對感情豐富的方雪珍而言,是個需要練習的點。此外,為個案申請補助的繁瑣程序,即時留意修改的相關法令政策等,對剛踏入社工領域的人實費不少氣力。因工作延誤返家時間,方雪珍老公開玩笑說:「怎麼比以前在學校還忙?」

 

教養院裡處處溫情

透過互相體諒,遇到問題與同事討論,隨著時間摸索熟悉、漸入佳境。以前在學校的普通班,學生古靈精怪又調皮搗蛋,貼心起來又令人窩心。學校服務比較著重於課業與品格培養;在教養院,則像當媽媽,關照住民的大小事,甚至是家庭需求的評估與協助。藉此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溫情。

 

住民阿賓的父親過世,母親、二姊也是身心障礙者。為著照顧家人,除了將阿賓安頓在教養院,大姊總是帶著母親、二姊一同出門。一日,阿賓因腦膜炎引起發燒,病情發展之速,當天下午就進加護病房。見大姊向躺在病床上的阿賓加油打氣,親情之深,深烙在方雪珍心坎。原本插管、病情不太樂觀的阿賓,在家人的鼓勵及醫生的治療下逐漸好轉,經由復健,現在已恢復如常。

 

方雪珍並非只顧好份內工作就好,住民小豪的阿公過世,獨居的阿嬤會打電話來關心孫子。聊完孫子,阿嬤也會聊起腰痛頻繁的情形。念及小豪的阿嬤平日都是自己一個人,方雪珍也關心著阿嬤的身體健康。

 

生離死別

在教養院服務,生離死別是無可避免的。目睹父母將孩子送來,卻又捨不得與孩子分開,心軟的方雪珍見狀也會鼻酸。但之後父母來看望孩子,發現孩子在愛的環境裡得到很好的照顧,又有同儕過團體生活,就可以放心地離開了。

 

4圖:住民的飲食均衡+規律運動。

圖說:住民的飲食均衡+規律運動。

 

住民翰翰的母親過世,見方雪珍前來追思禮拜致意,體貼人又熱心的翰翰忙著遞杯水,處處想幫忙,結果愈幫愈忙。遇到家人過世,有些住民家屬選擇先不讓他們回家奔喪,避免照應不來。住民雖不說,但從他們的反應中,可感受到他們彷彿知道失去家人了。

 

媽媽的心

縱見悲歡離合,方雪珍認定能在教養院服務非常快樂。回家很自然與家人、朋友聊起教養院的趣事,不知不覺兒女、朋友因受吸引而成了志工。女兒更以媽媽為榮,今年考大學選填社工系為第一志願。當母親的,自是將社工所需具備的特質與準備,以及面臨的挑戰與女兒分享。對兒女的祝福,如同從教職轉至社會工作,方雪珍相信出於神的安排就是最好的。

 

5圖

 

教養院裡的住民其實也有好幾位媽媽,期盼兒女在母親節能來看看她們。方雪珍平日像媽媽般地照料教養院的大孩子,很能體會這些媽媽住民的心情。自己的三個兒女已相繼順利就業、升學,母親節也盼望在外地的兒子能回家聚聚。兒女自童年起從方雪珍身上看到愛人、呵護弱勢的榜樣,已在無形中繼承了最寶貴的特質。

 

餐廳裡傳來住民的歡樂聲,日暮西山,很快又到了晚餐時間,方雪珍得起身去看看孩子們了。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NO. 399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