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握著一份市政府的早療通報資料,裡面都是需要關懷的對象。張育瑋透過電話,將資源帶給家長,成為他們背後的助力。多年來投注兒童服務,今年張育瑋拿下衛福部頒發的社工師獎,無疑是對她的肯定。

20201005-56

(圖說:社工張育瑋透過電話,為早療家長解惑。)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鈴」辦公室的電話鈴聲一響,身為桃園兒童發展通報轉介中心社工張育瑋立即接起電話回覆。每一通打進來的電話她都很珍惜,總是把握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與對方建立關係,「我希望他下次願意再接我的電話。」

 

個性爽朗,講沒幾句話就會哈哈大笑的張育瑋,骨子裡有一顆願意服務的心。講起話來滔滔不絕的她和剛入行相比,個性天差地別,「我以前比較害羞,不過我喜歡傾聽他人訴說感受,在親友有需要時陪伴左右。」於是,在家人的建議下,選擇就讀社工系。

 

剛出茅蘆,第一份工作在協會做成人身障服務。張育瑋猶記得一票智障朋友都會喊她「阿姨!」哪怕她的年紀都比這一群30?40歲的智障朋友還要年輕,「他們喜歡你時,表達方式都很直接。」張育瑋因著這份單純,被叫老也無所謂。

20201005-43

(圖說:張育瑋編輯雙月刊,蒐集許多實用資訊,供家長參考。)

 

投入憨老服務 成為關懷陪伴者

 

服務七年的過程中,每件方案猶如歷歷在目,第一線的個案服務經驗,更讓她看到自己工作的價值。

 

長期投入憨老家庭服務,張育瑋深有所感他們的無助。「當家長以無奈的口吻訴說生命故事,我能做的便是靜心陪伴,接著嘗試與家屬討論是否有其他的可能。」

 

她舉例表示,一位榮民退休的父親獨力照顧40多歲的智能障礙兒子,兒子有語言障礙,不會說話,父親擔心自己將來走了,沒人照顧他,於是想留房產和金錢給兒子,和張育瑋討論辦理「信託基金」的可能性。

 

10年過去了,即便張育瑋換工作,仍與這名父親互有聯絡,成為她關懷的對象。父親年邁,體力日衰,他再也無力照料兒子的生活起居,只好將他送到機構安置。兒子住到桃園觀音鄉,離自己住處騎車需要1個多小時的車程。高齡80多歲的父親,依然勤快地去探望,那是他割捨不下的親情。張育瑋說,他這名父親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子可以搬離他近一點,探視更方便。

 

期間,社工負責的業務五花八門,當時協會辦理職訓班,張育瑋也在當中擔任企劃工作,撰寫新聞稿對外做媒體宣廣。職訓老師教身障朋友做清潔打掃工作,另一方面媒合廠商,讓學員實習和賺錢,進行一場職場初體驗。

結業時,同事間一同構思,幫這群身障青年租了學士服,辦了一場難忘的結業典禮。「爸媽們都很高興,沒想到我的孩子也可以穿學士服畢業。」

 

「家庭願意讓我一起參與在他們的生命中,看到他們因為服務介入而有不同選擇或轉變觀念,都令我欣慰不已。」

20201005-23

(圖說:張育瑋個性開朗,常常開懷大笑。)

 

中途轉換跑道 切入兒童服務

 

社工生涯因著結婚組織家庭,張育瑋中途轉換跑道,來到伊甸桃園早期療育家庭服務。在接觸過的個案中,有些家長對早期療育認知有限,往往拒絕關心。

 

手邊握著市政府的通報資料,張育瑋一通一通的撥出電話,關心孩子的發展狀況,卻迎來對方一句回應:「我了解這些,重要嗎?」張育瑋耐著性子對家長說明,一次,要家長讓孩子了解身體部位指認,萬一孩子長大遇到陌生人,孩子可以釐清身體觸摸的界線。

講到這裡,家長覺得似乎有道理,便願意接下去聽。「電話中,你不知道會接觸到什麼類型的人?會遇到哪些問題?順著情境發揮,重要的是,讓對方願意再接你下次打去的電話。」

 

張育瑋隨時隨地蒐集早療資訊,在適當時機提供建議,對家長來說很受用。張育瑋就曾接獲家長擔心孩子在家做復健,跑跳動作太大聲會吵到鄰居,而欠缺訓練。於是,張育瑋建議孩子肌肉能力不足,可以改嘗試爬樓梯,做大動作訓練。訓練起初,可以先從爬23階開始;之後再進階到56階做練習。

 

另外,對於精細動作不足的孩子,家長可以從生活情境中做復健,增加趣味性。例如:曬衣服時,請孩子協助幫忙夾衣夾;或是返家、出門時,請孩子幫忙開鑰匙,都是不錯的練習方式。家長聽到這些實用資訊,直表示從來沒想過,改天可以試試看,一改復健的枯燥。

 

服務-駐點諮詢

(圖說:駐點諮詢服務,幫家長在帶養上提供意見。)

 

遇到家有過動兒,常常坐不住,在學校令老師頭痛;回到家,媽媽也無所適從。家長打電話到通報中心尋求協助,張育瑋先了解媽媽的帶養過程,發現哥哥寫作業,妹妹會在旁干擾,最後玩在一起,以致作業寫很久。

 

張育瑋說:「過動症的孩子好奇心很重,有時連人走過去,都會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她建議媽媽,哥哥寫作業時,桌上只能放一枝筆、一塊橡皮擦,並且給他一個計時器,幫助他分段完成作業,每一段落完成就休息一下。

 

還有,給予過動症的孩子指令要清楚,且簡單明瞭。例如要求他洗好手,他的「洗好」的定義和大人的定義不盡相同。因此家長下指令時,請他先把東西放在桌上,然後現在去廁所開燈、洗手,手搓洗十秒後沖水,幫助孩子理解。

 

許多家長從剛開始情緒激動到拒絕服務,到最後主動聯繫張育瑋討論兒童的後續服務,這些信賴與回饋,成為張育瑋服務的動力來源。

 

融合演出1

(圖說:舉辦「伊甸鈴鈴鈴」戲劇,教導大眾認識身障朋友,傳達共融與包容的理念。)

 

推廣融合教育  用戲劇親近大眾 

 

做第一線的服務外,張育瑋與團隊一同規劃並對外做融合教育,舉辦了一場「伊甸鈴鈴鈴」的戲劇活動,讓社會大眾對早療家庭與身障朋友產生同理與尊重。

 

整齣劇從無到有,在劇組、志工等人的協助下,合力完成。「這次的跨界合作經驗很棒,透過嶄新的規劃,將融合、同理的觀念,以輕鬆的方式植入大眾的心靈。」

 

現在張育瑋更著手編製「雙月刊」,邀約家長分享慢飛天使的照顧經驗,也請專家固定設計居家遊戲等,在這個園地,讓家長成為彼此的力量。過去也曾與志工一起帶領兒童團體,給予參與者正向回饋。家長在兒童團體課程中,家長放下掛慮,聽到孩子得到肯定與讚賞,無形中強化了自我認同與自信,是一大收穫。

 

走出辦公室,張育瑋還參與教育局特教專業團體服務,擴展服務觸角,希望能將累積的經驗及資訊帶給更多家庭。她表示這充滿了挑戰,幸運的是總能在有限時間內回應參與者需求,且從經驗中意識到自己有無限可能,反而更能激勵自己不斷學習成長。

160657

(圖說:張育瑋在今年拿下衛福部頒發的社工師獎,(右4)為張育瑋。)

「這些年來,我還是很喜歡第一線工作者的角色,能直接聽到家庭的生命故事……」張育瑋堅定不移的走在社工這條路,她看見的人生風景是如此的美好。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10.22    404-2下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