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吳秀英有多重的身分,既是「說電影」老師,也是導覽志工,還是網路廣播主持人。處在熟齡階段,她用開闊的心迎接各種可能,從容優雅的經營老後哲學,面對走過的路徑,抱持凡事謝恩的態度。
(圖說:吳秀英到了熟齡階段,依然活力不減,工作填滿她的生活。)
文|蘇麗華 攝影|王致尹
70歲的吳秀英忙碌程度不輸一般上班族,停不下腳步的她,日子像顆陀螺般轉呀轉,她卻樂此不疲。鄰人見她行色匆匆,她總答道:「我正走往教室的路上,不是去當學生,就是當老師。」
這一天,她拖著一只小皮箱,從淡水搭捷運進市區,到伊甸視障發展中心帶視障朋友喜樂團契:說電影。她選了一部福音歌手真人真事改編的家暴影片《夢想心樂章》,講得口沫橫飛,聽的人猶如身歷其境,意外勾起許多聽眾的反思。
活動上,有人回饋自己就像劇中的家暴父親不懂得什麼是愛;也有人形容從小失明,成長歷程遭受家人唾棄,宛如劇中的受暴兒;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吐露內在的灰暗心境。
(圖說:她帶領視障朋友晨禱,並分享福音歌手《夢想心樂章》的電影。)
電影投射內在世界,吳秀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她喜歡看電影,更愛說電影。從小媽媽帶著她看日本電影畫報雜誌與電影,耳濡目染下,成了電影、戲劇迷。當年在高中教書,爾後學生遇到她,早已忘記她教什麼科目,只記得她講過的故事。
講起這段往事,吳秀英說為了讓學生專心聽課,她要求學生先學會課本內容,才講故事。「這招很管用。」每每上課前,學生會到她辦公室幫忙拎包包,催促她走快一點,迫不及待想趕快聽到上周的故事結局。
故事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小時候,媽媽和阿姨講故事給吳秀英聽,隨著他們年邁,上松年大學後,換吳秀英帶他們看電影。沒想到燈光一暗,老人家看著看著就睡著了。原來外國片速度快,老人家跟不上節奏,「不如我講給妳們聽。」
於是她開始蒐集資料,研究導演拍片的初衷、看影評、貼劇照、上字幕作簡報等,下足了苦工。每一部片,「我會找自己感動的地方著墨。」兒子問她退休了還做簡報幹嘛?殊不知她在預備電影賞析課的教材。
曾經在松年大學,她播放《聯合王國》電影,講述英國女孩嫁到非洲部落的故事。當部落王子被英國拘留不能回家鄉時,對應長輩生活的年代,先生多半從事遠地工作,望你早歸的心情油然而生,當播放《望你早歸》一曲時,引起共鳴大夥兒唱將起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紛紛陷入情緒裡。
對於大家避諱去談的失智問題,吳秀英特地選了一部失智照顧電影《被遺忘的幸福》,帶領長輩思考生命最後的一哩路,是不是會希望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寧老去?每當長輩們跟著電影情節思考時,觀念就會跟著改變了。
說電影的迷人之處,在於「檢視自己的生命,也踏入別人的生命。」吳秀英對自己的興趣下了註腳。
(圖說:製作生命故事書,意外拾起掉落的記憶。)
活到這把年紀,吳秀英看淡許多事情,更不避談生死課題。面對人生的磨難,她說:「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
2015年她的先生陳俊良(伊甸基金會董事)因肝癌住院開刀,一度緊急,她與先生開始安排追思禮拜的細節,例如要播放什麼詩歌等,「我們之前就預備好了,這一次再做細微調整。」預備好了就無後顧之憂。
在和信醫院陪伴期間,吳秀英參與了院內舉辦的生命故事工作坊學會做「生命故事手工書」。沒想到一本小小的手工書,竟串起她掉落的諸多回憶。
她靜下心來回顧過往,想起了她的第一張書桌。以前經濟環境有限,媽媽的裁縫車一收合,就成了她寫功課、念書的書桌。往後隨著出社會,教書、出考題、改考卷都需要書桌,書桌對她來說,格外有意義,也藉此找回遺忘已久的記憶。
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風景。吳秀英爬梳三代的家庭樹(family tree),意外找到公公1944年拍的婚紗照,「那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拍的。」再記錄學歷,發現公公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竟然和女婿的外公是校友,卻在結為親家後至今才知道。「很有意思,」這份巧緣令她驚訝連連。
「回憶帶來力量。」吳秀英透過梳理情緒,撿起失落的記憶,也串起生涯的篇章。藉著分享手工書的製作課程可陪伴學員,回顧整理個人的人生;甚至與孫子輩學童們共譜三代情!
(圖說:在網路線上廣播節目中,吳秀英為華人視障朋友說電影。)
過去,吳秀英在寶島新聲電台作親子節目,如今在伊甸視障發展中心開了一個「樂滿伊甸園的「聽電影說故事」線上廣播節目,為各地的華人視障朋友說電影。有遠自西藏、蒙古、西安上線的聽眾,試想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進到電影院聽口述電影,如今竟然可以透過網路藉由口說劇情帶來生活情趣或心靈療癒。
人生七十古來稀,她投入當下,更享受當下。「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創造自己新的身分。」吳秀英在步入老年之前,她去上熟齡優雅學院預備老後,她不疾不徐地跟著時間脈絡走,規劃她的第三人生。
高中受洗,成為第一代基督徒。在吳秀英的信仰裡,她對人有愛,義無反顧地將淡水的2間套房供伊甸基金會作愛心棧使用,提供癌友作北上就醫的臨時住所。
希伯來書13章1-2節說:「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一次,吳秀英夫婦第一次到蘭嶼玩,人生地不熟的她想找人推薦旅遊景點,沒想到愛心棧病友的兒子剛好在蘭嶼工作也就成了地陪,帶他們吃飛魚大餐等,玩得非常盡興,「這怎麼會是你的計畫?真的就是在接待天使。」
吳秀英愛人如己,也對土地有情。她熱愛環境保育工作,聊到之前澳洲森林野火肆虐,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再到淡水故事,紅毛城小白宮、滬尾偕醫館等文史古蹟她都聊若指掌,成為當地導覽志工。
(圖說:讓日子多一點生命是吳秀英的生活哲學。)
從年輕忙到年老,行事曆行程絲毫不減,吳秀英笑言:「我只是把教室搬到戶外,學生從過去的高中少女變為老人、遊客。」
迎接老後,她抱持的哲學是,「開闊、從容、欣賞、柔軟、感恩。」她引用詩篇的話:「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她言道:「雖然不能使生命多一些日子,卻可以使日子多一點生命。」
她用心生活,活出愛,證明了熟年依然可以精彩。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398-1上期 2020.03.3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