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俠一生完成了50多齣劇本,其中有一齣「羊門之歌」,在當時從未發表過,故事原創出自聖經約翰福音第5章1-8節,一位病了38年的癱子與主耶穌相遇得醫治的故事,後來在伊甸9週年慶時發表。陳俊良對劇中各角色有什麼解讀?劉俠若活在當年,也會希望到畢士大池得醫治嗎?現代的「癱子」在哪裡?什麼又是完全的醫治呢?

 

3.陳俊良(左1)

(圖說:陳俊良董事(左1)演出羊門之歌廣播劇的癱子一角。)

文|詹慶臨

 

劉俠一生著作等身,她從年輕時就一邊寫作,一邊投入社會福利關懷的志工服務。一般人較知道劉俠的散文,其實劉俠創作的劇本也為數不少,她27歲時(1969年)宿疾復發,只得離開輔導工作,將全副精神放在寫作上,此時創作的均為劇本,如「遙遠的路」。

 

劉俠一生完成50多齣劇本  台港星馬演出

19711976年是劉俠劇本創作的高峰期,前後完成各類劇本約50餘齣,包含電視劇:「聖誕禮物」、「愛與恕」、「好鄰居」、「長愛娟娟」、「桃子成熟時」、「一把紫色的小花」、「小站 小號」、「不如歸」、「血證」…;編寫大型舞台劇「囚」於香港、星馬等地演出四十餘場。1982年伊甸成立,劉俠擔任董事長之職,百忙中著作舞台劇「誰之過」、「新世紀」於香港大會堂演出。

 

劉俠諸多的劇本中,其中有一齣「羊門之歌」,在當時從未發表過,故事原創出自聖經約翰福音第51-8節,一位病了38年的癱子與主耶穌相遇得醫治的故事。在主耶穌行道年間,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地方,有五個廊子及一個水池,傳說當有天使下去攪動時,誰第一個跳下去,誰就能痊癒。許多想要得到醫治人或站或躺在廊下,有的呻吟,苦苦等待奇蹟。

 

癱子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每當池水動時,大家爭先恐後,卻沒有人願意扶助癱子進入水池得醫治。三十八年後,畢士大四周等待醫治的人更多了,癱子依舊躺臥在原處,長年的失望,使他心灰意冷、麻木絕望,一臉的孤憤和無助,接下來全劇進入最高潮,癱子與主耶穌相遇…。

 

羊門之歌伊甸九週慶首演

1991年,劉俠在伊甸九週年慶時,親自導演「羊門之歌」,由伊甸同工與身障朋友演出,並請紙風車劇團李永豐導演擔任戲劇指導。演員部份,劉俠特別指定董事長陳俊良擔任男主角「癱子」,喜樂男低音林德昌擔任主耶穌,宣廣部主任詹慶臨擔任小六子,其他角色請同工報名參與徵選。

 

陳俊良當他得知要演「癱子」這個角色時,心中很詫異,因為雖然過去他曾經在教會的聖誕晚會和小學的遊藝會演過話劇,甚至擔任要角,但從沒有和劉姐提過這事,畢竟已經是年代久遠的陳年往事了!陳俊良懇求上主幫助他能重溫舊夢,重拾感動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從小在教會長大的陳俊良,小學時代就已讀過耶穌醫治38年癱子的聖經故事,這個兩千年前的聖經故事,陳俊良為了揣摩癱瘓38年攤子的心情,回想自己曾經所遭受的運動傷害和車禍病痛,以及失敗、失意的痛楚,他用這等經歷去感同身受!演出時聲淚俱下,讓人動容。

 

29年後改編為廣播劇原班人馬齊心演出

舞台劇在1991114日、5日伊甸九週年慶「哈囉老耶穌」聚會中,在台北崇光百貨首演,並於台中中友百貨二度演出。

事隔29年後,舞台劇改編為廣播劇,並在劉姐今年生日紀念日,在伊甸官網等媒體播出。劇中報幕人為資深廣播人閻大衛,演員皆為身心障礙朋友和伊甸同工,包括詹慶臨(小六子)、李繼吾(主耶穌)、廖美枝(病人甲痲瘋病)、陳明輝(病人乙窮病)、許秀柱(病人丙盲者)、黃舒芸(路人),由盲人廣播錄音師李繼吾錄製配音,其中喜樂四重唱成員就有3位。

因為劇本沒有點字版,所以四位盲人都是靠背稿錄音,加上旁人肢體碰觸的提示,抓到出聲的時機,排演時陰錯陽差,笑料百出,通力合作下,終於完成18分鐘的廣播劇。

對於「羊門之歌」裡不同的角色,陳俊良有特別的解讀。他認為「小六子」是劉姐為生病前自己所投射的化身,是一個活潑俏皮機靈的小人物,也是另類傳福音、報喜訊給萬民的使者!

 

池子、褥子、天使、小六子、癱子各有表徵

「畢士大池子」原意是「憐憫之家」的意思,是弱勢族群、尤其身心殘缺受困的人賴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們在池子四周形成互相激勵、同病相憐的生活圈,也是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同溫層,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的盼望:總有一天會有奇蹟臨到自己身上,身體會得醫治,明天會更好,畢士大池對他們來說是信望愛的泉源!

 

攪動池子的「天使」,則是全能創造主的使者,代表萬病醫治根源的救世主,若是現代詮釋,則是雙福資源的輸送者,也是身心障礙者和家人親友期待「邂逅」的「人間伊甸」!

 

劇本中最觸動陳俊良的對白是來自癱子的一段話:38年來我看盡了人性的自私和醜陋,當你需要幫助時,誰是你真正的朋友?誰來安慰你?關心你?算了我不再相信甚麼了!

 

癱子身上的褥子又代表什麼呢?陳俊良認為褥子是癱子的生活必需品,代表身心障礙者的輔助器具或生財器具,是生活上的扶助,像當年舞台上為盲人演員所舖設的導盲磚,創下舞台劇的先例,這也是重要的輔助器具。

 

現代的「癱子」在哪裡?陳俊良不斷在尋找

20191202-128

(圖說:陳俊良董事從事公益,在伊甸服務已超過39個年頭。)

 

陳俊良頂著台大的光環,放下家族事業,帶著基督愛的使命進入社會各個層面,他發現許多需要關心的角落,於是開始展開救援服務。最初,他參與協助青少年的關懷輔導機構, 設立了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之後,參與基督教更生團契,推展監獄福音工作,關懷扶助受刑人及家屬;其後,又陸續成立陽光基金會、伊甸基金會、殘障聯盟、布農文教基金會、導航基金會等,直接由他促成的基金會與協會就有5個以上。

 

截至目前為止,陳俊良在伊甸服務已超過39個年頭,他親身看見許多人的苦境,他所飾演的「癱子」,是生活困苦、疾病纏累、身心俱疲的芸芸眾生的表徵!經過38年的苦苦等候,痴痴企盼卻又年年夢碎,癱子背負著重擔、期待得到解脫釋放,從年少等到白頭,從滿懷期望轉為憤世嫉俗,直到完全灰心絕望

 

當年的劉俠會希望到畢士大池得醫治嗎?

12歲生病的劉姐,在沒有遇見耶穌時,也曾如此絕望過,也曾心生死念;但當她接受耶穌成為個人的救主後,她的心靈得到真自由,雖然身體還是癱坐在輪椅上,但她的心卻輕快有如一隻邀翔在恩典高空的小鳥,她的生命視野已從有限的今生提升至無限的永生。

 

如果劉姐活在舊約時代,她也會到畢士大池尋求醫治嗎?陳俊良認為劉姐不必到畢士大池就已經得到醫治,健康的心靈比身體康復更重要;另一位演出人陳明輝牧師則認為,恩慈的劉姐會將這個機會先讓給別人…;而聖經耶穌的教導中,也表明使人軟弱痛苦的不只是身體的不便,更多是來自人性的困惑、罪性與墮落,這須要上帝的拯救與醫治。

 

伊甸渴望幫助弱勢者來到信望愛的泉源

現為伊甸董事與顧問的陳俊良表示,伊甸即將邁入第38年,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少子化的變遷挑戰,如何落實伊甸「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的異象使命?「雖然我們不是政府,更不是救世主,但是捫心自問,我們還有哪些現代的癱子、急需我們伸出援手去關懷?如何讓他們能遇見耶穌?如何協助他們充權增能,而自助互助助人呢?這是伊甸刻不容緩的使命。」陳俊良渴望能繼續發揮「人間伊甸」的使命!

 

德蕾莎修女曾說:「愛的相反詞不是恨,而是冷漠」,需要醫治的不只是身體,心靈更須要靜癒與安息。信仰的醫治包含了身、心、靈全人的醫治,藉著劉俠的羊門之歌,盼望人心能找到信望愛的源頭,不再癱疲,不再冷漠自私,走出絕望的囚籠,看見希望,找到生命的出口!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2.24 397-2下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