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要照顧住民,下了班還留下來當志工,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讓尤寶玉如此熱愛她的工作?「他們很單純,看到他們壓力都釋放了!」耳畔傳來住民熱情的叫喚聲,她臉上浮現笑意,整顆心都融化了。

 

(圖說:尤寶玉固定到養護中心協助住民進食,和他們噓寒問暖。)

文|蘇麗華 攝影|王致尹

 

煮飯時間一到,尤寶玉才張羅完近200人的餐食。下了班,她不急著回家,再到另一棟建築協助住民進食。「要小口小口的送,不然會嗆到。」尤寶玉分享她的經驗,把住民當家人般對待是她一貫的堅持。

 

「阿姨好」、「阿姨,妳煮的菜真好吃。」中午時分,廚房飄出濃濃的飯菜香,宜蘭教養院的住民早早聚集在餐廳等著開飯。見到尤寶玉,此起彼落的叫喚聲不絕於耳,「他們嘴巴就是這麼甜。」逗得尤寶玉心花怒放。

 

(圖說:煮出營養美味餐點,填飽住民的胃是尤寶玉的例行工作。)

 

擔任廚工,尤寶玉工作起來一點也不馬虎。接獲營養師的菜單,先了解哪些住民不能吃海鮮,哪些吃軟質或碎食。遇到感冒沒有胃口的住民,尤寶玉會貼心地幫他們煮稀飯。

 

早上上工,尤寶玉總是提早半小時到班,將熱騰騰的稀飯稍微放涼,以免燙口。「晚來稀飯就太燙了。」料理餐食,首重衛生,尤寶玉的理由很簡單,「大家都吃得到啊!」

 

做事時,一絲不苟的她,將頭髮紮入帽中,戴上口罩和圍裙,全副武裝是她的標準配備。餐後收拾環境,打掃得一塵不染,「別人擦過的桌子我會再擦拭一遍。」龜毛的個性讓她自信的打包票對衛生掛保證。

 

與住民朝夕相處,服務久了,早已對他們產生情感,她開始當起志工,陪伴住民做社區適應;也當起協助進食的志工,付出一點心力。

 

「以前年輕時打拚工作,沒辦法出去玩,一玩就想到要花錢卻花不起。現在年紀大了,也就沒有養成玩的習慣。」索性將時間獻給住民,做自己喜歡的事。

 

(圖說:休假時分,尤寶玉陪伴住民做社區適應課,大夥兒玩在一起開心不已。)

 

一個月2-3次的社區適應課,尤寶玉排休假陪住民出去透透氣。行程中,尤寶玉牽牢他們的手,以防有的走路過快或暴衝;走得慢的則要他們跟上隊伍,以免脫隊。

 

期間不時要眼觀四方,隨時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尤寶玉指出,他們好奇時會東摸西摸物品,要避免他們打翻易碎品。

 

一整天陪在住民身邊,尤寶玉就像一位大家長般給人安全感,一位原本寡言的住民,最後敞開心房,話漸漸變多,尤寶玉則樂當個傾聽者,讓他紓壓心情。

 

出遊遇到智能障礙的青年,即便理解有限,尤寶玉還是會簡單向他們介紹周邊的風景,「人家會以為我在自言自語。」她調侃的說。

 

互動過程中,即便交談有限,多半都是重複話語:「阿姨妳有吃飯嗎?」、「你吃飽了嗎?」、「你今天不用上班喔!」在尤寶玉眼中,他們是一群單純又可愛的大孩子。

 

聊起玩過哪些地方?尤寶玉細數點滴,開心的說,因著服務她有幸可以去到那麼多地方玩,打開她的眼界。

 

回到工作崗位,下了班,尤寶玉的腳步不疾不徐的移動到養護中心,看到住民一一打招呼,「每個人的名字我都記得。」語畢接著說,協助進食有它的訣竅,「要看她有沒有吞,不能一直塞。」遇到腦麻的住民,「盛水的湯匙要快速收手,不然會因為張力過大被咬住。」

 

用餐時間過了半個小時,有的住民來不及吃完,尤寶玉要她別緊張,慢慢來。一句「阿姨會在這裡陪著你。」安定她們的心。

 

有的年紀大,吃得滿地都是,尤寶玉沒有催促和責備,而是溫柔的擦掉她臉上的污漬,並幫忙弄乾淨環境。

 

看尤寶玉熟能生巧,貼近住民的心,她謙虛的說:「我是做中學,學中做,感謝伊甸給我學習的機會。」

 

(圖說:尤寶玉熱心助人,分享當志工的點點滴滴。 )

 

熱心助人的她,回到鄰里,每周固定騎車順便繞到低收入戶的獨居長輩家送餐。「我就多買一份,讓他們三餐沒煩惱。」 經濟有限的尤寶玉抱持著夠用就好的心情,「我可以做的就盡力做。」

 

或許年輕時獨自幫丈夫還債,一個人撐起一個家,過過苦日子;尤寶玉更加體會他人的難處,總認為付出一點,別人就能獲得些許溫暖。曾經身兼多職,工作到晚上九點才回家;假日還到餐廳廚房代班,為的就是趕快存錢還債。吃的是親戚給的菜,孩子穿的是二手衣,手頭吃緊常常無助掉淚。

 

所幸一切苦盡甘來,兒女長大成人,大女兒也步上她的後塵,當起國際志工到中美洲貝里斯服務,是她的驕傲。

 

服務3年來,尤寶玉把宜蘭教養院當成第二個家,「我真的好愛這裡。」她感性的說,如果繼續待在家,就無法體驗,也感觸不到這些經歷。她懷著感激的心做這份工作,心靈獲得滿滿的能量。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9.27  392-1上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