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劉軒倚靠在工作室的書櫃一角拍攝。)

「當那天來臨、越來越近時,可以放下一切。」

這是劉軒對自己的期許,

「起碼給自己的心理建設是這樣設計的,

讓我舒服的離去,我會很願意簽字的,但沒到那時候一切都很難說,

說不定我會喊著:『給我氧氣!』這也很難說,哈哈哈…。」

生硬的問題就這麼被歡笑的泡泡給帶過去了。

 

文│邱慶宜  攝影│何維綱       全家福照片來源│劉軒提供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天氣,空氣充滿著濕氣,

每往前走一步,都可以感受到水氣在臉頰留下痕跡,

山腳下的房子門戶大開,看見兩個老人露出半顆白髮蒼蒼的頭顱,正坐在椅子上看著電視。

這個畫面是劉軒在參訪一間老人中心時,行經路途看見的景象,

他皺著眉頭說:「住在這種地方不生病才怪!」

生活在濕氣充斥的空間,不只是人,連房子都會生病,

從他鬆不開的眉頭彷彿可以看到牆角生出的水漬,生氣蓬勃的say hi

 

劉軒,是個活耀於許多專業領域的人,

不論是寫書、配樂、廣播主持人……等等,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因此很難用一個職業將他框架住,如同他父親──劉墉。

從不侷限自己的能力,或許是因為受西方教育思維影響,又或家庭教育的陶染,

積極的人生態度都是値得我們學習的。

 

對自己的老後,劉軒已經畫好那張關於未來的藍圖,

猶如他工作室中流出的音樂般從容、優雅。

紅色外套下的高大身型,隱藏不了他對於身材管理的重視。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當個健康快樂的老人,但大多僅此而已,

「頭腦清醒、四肢還可以動、心情愉快、身邊有歡樂的人、好朋友,

希望人活的越老,越不求於什麼,越老越自在。」劉軒用逗趣的口吻講述著他對於老後的願景,

但是卻鉅細靡遺的詳述關於「老」這件事,他總結對老後的期待就是「自在」二字。

 

「人生就是一系列『好的習慣』的養成構造。」

他解釋,如同現在的人都會透過運動、注重飲食營養攝取來保健身體,

透過閱讀接收新知、對人和善、樂於幫助充實內心的富足。

身邊有這些快樂種子,就能獲得更好的果實,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希望未來的收成好,現在就必須灑下好的種子。

(圖說:劉軒全家福照。照片為劉軒提供。)

從小接受美式教育,加上父母的教育模式,使劉軒的想法與大多東方傳統思維有所不同。

他說母親曾經說過一句令他感觸極深的話:「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不需要強迫孩子回家鄉,對他們來說,養孩子不是為了讓自己老了能夠有人照顧而養育。

劉軒表示,越是讓孩子自由,他們會越想回來,

而且回來的感覺是好的、是溫暖的,

「非得」回來是最差的情緒勒索,身邊有許多朋友是為了父母而回家鄉,

不論是為了照顧還是因為擔心之故,從這點就能看出劉軒母親表達的,

照顧好自己,就能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的心,讓孩子能放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從小由奶奶拉把長大的劉軒說,奶奶當年因為中風,

將智能打回如同嬰兒般沒有口語及行為能力,因此交由醫院照顧。

為了方便家人照顧、探視奶奶,一家人搬到距離醫院很近的地方,

劉軒表示:「這是奶奶送我們的禮物。」

原來那棟for sale的房子主人另有他人,但在簽約時那人失約未前來,

因此這棟被劉軒稱做「完美」的房子,就這樣讓他們給買下了。

 

不幸的是六個月後,奶奶撒手人寰,

劉軒描述:「那天我在波士頓的家中與朋友一起聽著音樂,

頃刻間,音樂不知道什麼原因停了下來,

接著我就接到爸爸的電話,說奶奶剛剛離開了。

這可能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但我在那個時候,我決定了,在我心中我要賦予它一個意義:

音樂驟停,應該是奶奶在跟我說她要離開了,see you later。」

劉軒自行決定了音樂停下的意義,在他心中,奶奶是活的。

 

天助自助者,

人在最後一刻細胞都還在活動,新陳代謝也還在進行中,

身體在最後一刻都還在奮鬥直著,所以千萬不要放棄。

劉軒舉出外婆的例子,外婆因為年紀大了,身體開始退化,

在照顧外婆時,家人免不了的還是有不耐煩與懊惱,

但是他讚賞外婆「非常爭氣」,外婆會要求阿姨買三字經,

因為她想要透過背誦,讓自己的腦筋靈活,為了不讓自己腦筋遲頓所做了努力,

家人也更應該努力,外婆的精神深駐在劉軒最深層的記憶迴路。

 

在家庭經濟狀況許可的情況下,

劉軒表示,將需要被照顧的長者交給專業的照顧者,可以換來家人的身心輕鬆,

當心情輕鬆了,便能更美好、自在的與長輩相處,

比自己照顧到精疲力竭、差言語錯的與長輩互動來的強。

在人生的最後,

如果能讓家人之間是毫無悔恨的離去,只留下美好的回憶讓人懷念,這正是人生中最好的禮物。

 

劉軒分享,他對老人機構不會排斥,

「那裡不一定是個苦哈哈的地方,但從你告訴自己的那天起,那裡就是個不舒服的場所。」

心態決定一切,他說,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那是一項關於長者的研究。

如果讓養老院的長者可以有事做、有個東西是需要他照顧的,

讓他們的生命賦予意義,那麼他們的狀態會更好。

 

劉軒形容父親劉墉是個「不服輸的老爸」,

就算身體不舒暢,也不會輕易開口向兒女訴說。

面對父親年歲漸長,他沒有半點擔心的情緒,因為他知道,老爸會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不用孩子擔心。

這份互信與自信,是家庭教育也是家庭感情融洽的表現。

(圖說:訪問當天是聖誕節,身穿紅色外套呼應著佳節氣氛。)

人是吃五穀雜糧的,總會有病痛,

如果父親真的遇到那必須面臨的情狀,劉軒會如何做到讓父親保有尊嚴?

「一個幫助很多人的人就不怕沒有尊嚴,我覺得我父親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他幫助過許多人,我爸常說:『不負我心,不負我生。』

一個真正有尊嚴的人知道,不虧欠就是對人生最好的答覆。」

 

「理性告訴你這一天會來的,但是沒有人可以提前準備站在那一刻的自己,該如何面對。」

就算有準備,但是當你面對了,先前所做的一切準備,在腦中卻找不到任何一點足跡。

為了不讓自己有遺憾,應該每天去享受生命、感受回憶,使生命充滿著美好,

不用因為身體的離去,而擔心自己的足跡消失在世上,

因為當美好的過程留下,它便會在家人的心中活著。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2 2018.2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