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媽咪烹煮愛的料理
經過連日大雨,天氣終於放晴。園藝課中,小豪手捧著親自採摘的高麗菜,靦腆地送給母親;從栽種到最後的備料與烹煮過程,小豪都能參與其中,看在母親眼裡,難以言喻的感動蔓延心中。
文|賴慶榕 攝影|何維綱
在教保老師阿勇老師(黃志勇)引導下,伊甸台中小作所的學員們雙腳踩著雨後泥濘的土地,分工合作採收農作。有過親自耕作的體驗,才知道每一分的收穫都是得來不易,教他們對自然萬物更懂得珍惜與尊重。
給孩子足夠的愛
伊甸台中小作所的學員小豪,參與機構兩年多,現在已經22歲了。母親說,小豪平常在家是安份的「宅男」,常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乖巧卻不專心,染色體異常有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注意力缺乏症」(ADD)的傾向。由於認知發展有限,在閱讀、書寫和學習上非常抗拒,為此,父母在小豪的教養上需耗費更多心力。
從小,母親就很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除了陪伴他參加活動,為消耗小豪的體力,下班還會帶他運動。不過喜歡打籃球的小豪,無法理解遊戲規則,往往不能融入群體,只能獨自在一旁玩球。小豪雖不擅表達貼心話語,但對母親的愛,往往反映在窩心的行為上,像是坐在母親機車後座時,會默默拉起母親滑落的外套;在路邊看到昭和草,總會拔起送給親愛的媽咪。
在小作所生活,小豪與其他同儕有如家人般互動,互相幫忙。其中,小作所安排的園藝課正有助陶冶生活。母親說,小豪原本封閉的個性,來到小作所之後變得開朗許多;過去兒子很少做家事,經過訓練後,能幫忙分擔的家務越來越多,掃地、拖地、晾衣服等都能做,讓母親很是欣慰。
回家後,小豪時常向母親分享在小作所的生活點滴:今天學到了什麼?又交了哪些朋友?偶爾,母親也會帶他去看電影,單純的小豪說:「媽媽是個好人。」語言與社交能力提升,小豪在社區走動會主動打招呼,街坊鄰居都認識他,母親笑說:「他比我還紅。」母親驚喜於小豪的轉變,不僅觀念越來越成熟且獨立、有自己的想法,情緒也較為穩定。
透過植栽 扎根生命教育
小作所與鄰近教會合作開辦的園藝課,不僅達到敦親睦鄰的效益,也是培養學員與外界的社交能力。台中職業重建中心主任馬漢忠表示,透過親手植栽的過程,讓學員見證生命堅忍不拔的韌性,是實踐生命教育最深刻的方式之一。
阿勇老師對小豪的表現也稱讚有加,他觀察道,小豪的專注力已進步許多,記得他初來小作所時,拔草工作連5分鐘也無法堅持。來到小作所一年適應之後,已經可以持續30分鐘以上,逐漸跟上其他人的腳步。這天,趁著難得放晴的好天氣,阿勇老師帶領學員們在心田花園農場採收日前種下的茼蒿、地瓜葉、高麗菜等蔬果,雖然賣相不佳,卻最令人安心。
與母親共同烹煮 愛的料理
小作所向鄰近教會借用廚房,與廚房阿姨一起備料、烹煮。不僅自己的午餐能親手料理,也與社區長輩共餐,帶動「社區融合」的刺激,對學員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體驗。大伙兒同心協力,採收後將沾滿泥土的葉菜一片片洗得乾乾淨淨。阿勇老師說,這群單純的孩子很有毅力。他們用親自植栽的葉菜,親手烹調的料理,共同成就一席豐富的餐桌佳餚。
這次,小豪在母親的協助下,炒出一道香噴噴的菜餚。對母親來說,這不僅僅是一道家常料理,而是以他們母子之間的愛為原形,佐以耐心與貼心的調味,一盤平凡的炒菜卻顯得格外美味。
一如耕作的過程,付出一百分努力,也有得不到十分收穫的可能性。母親在教養小豪的過程中難免沮喪,但陪伴孩子成長的心志卻始終如一。她希望,小豪能早日在外獨立生活、適應社會,擁有經濟自主的能力。而在這之前,她願繼續與伊甸陪伴孩子成長,腳踏實地地向前邁進。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1 期 2016.5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