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偏鄉孩童數位落差

打開希望之窗

在資訊掛帥的社會,有了電腦和網路,世界就如同地球村,拉近彼此的距離和視野,但是遠在偏鄉與弱勢的學童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家庭經濟問題以及學習意願低落,拉開他們的資訊差距。透過遠距教學的導入,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幫助弱勢學童開闢一條通往世界的窗。

20120516-40-刊頭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拍攝場地協力/宜蘭永樂國小‧輔仁大學

 每周二、四的晚上,一邊是偏鄉社區;另一邊是大學的電腦教室,透過電腦螢幕,拉起城鄉兩地的遠距線路,為學童指導功課。有了資訊軟硬體的投入,輔導偏鄉孩童的課業,降低他們的資訊鴻溝。

究竟數位落差在都會區與偏鄉地區有多大的差異化?根據尼爾森市調機構最近的調查發現,家中有12歲以下小孩的家庭,有七成的家長讓孩子使用平板電腦。另一項兒福聯盟的統計指出,3C產品出現低齡化現象,有32%兩歲以下的孩童開始接觸3C產品;更有60.6%的家長曾將3C產品當作安撫小孩的工具,形成3C保母的態勢。

 資訊出現鴻溝 應用程度低

反觀偏鄉的狀況,明顯看出學童在資訊近用、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上,都有顯著的落差。屏東基督教中華循理會楓林教會&楓港福音中心薛師母針對該中心課輔班的粗估,在18名的學童中,在資訊近用上,有22%的學童一周都不曾上網;有94%的學童沒有使用過行動上網;甚至時下流行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有94%的人未曾接觸過。對於電子郵件的使用情況(資訊素養),也有27%的學童不會使用;在網路購物(55%不會)、上傳照片或影音檔(27%不會)等的資訊應用上,不會使用的人數佔有一定的比率,在在突顯偏鄉的數位落差。

學習成績低落 充斥次文化

教育部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計畫主持人呂慈涵指出,偏遠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師資流動率高、文化刺激少、教育刺激弱,加上家長社經地位低,學童普遍學業成就低落。她舉例說明,七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只有國小三年級程度;有的數學不會背誦九九乘法表,就算會背卻不會應用。「偏鄉是一個不平衡的狀況,知識性學習很弱,但是次文化東西很多,如網咖等。」呂慈涵說,他們玩電腦的技能很強,但是在沒有家長陪伴下會亂上網;此外,利用網路查詢課業的技能上,搜尋資料對他們而言並不難,但是如何組合成自己要的東西卻相對困難,所以上網大多是跳躍性和片段式的學習。

遠距數位學伴 開啟知識大門

課業上沒有人教導閱讀、沒有人啟發,造就弱勢的孩子缺乏學習的榜樣。呂慈涵表示,為了提供弱勢學童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因應未來的競爭力,因此教育部與輔仁大學結合各大專院校的力量透過數位科技導入個別化教學,讓距離不再是問題,遠距的即時與互動教學模式,適時地拉拔偏鄉學童的課業表現。

一周兩次的遠距線上課輔,採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依據學童的起始程度,量身訂作專屬的課業計畫;再透過學習日誌,了解每一位學生志工與學童的互動狀況。不過,要學童穩定學習需要時間,呂慈涵不諱言,學童不愛念書,三不五時放鴿子,造成志工老師在螢幕前枯等,往往讓他們很受挫,直說:「他程度很差又不愛念書,那幹麻浪費我的時間。」

充分關懷 撒下希望種子

在呂慈涵的想法裡,教學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是要用一個慈悲的眼睛去看一個孩子的發展。她強調,偏鄉學童的家庭關係是疏離的,家長不關心、老師常流動、變換寄養家庭等,成長過程都會造就他產生不安定感,一旦學習成績低落就容易自我否定。「也許學童沒有辦法用成績單來回饋你,但是鼓勵大學生們充分給愛,讓他知道有人待他是不一樣的。」呂慈涵說,教育不是問結果才要做,教孩子很漫長,也知道偏鄉的孩子很苦,但是放一個愛的種子,孩子會結出安定和希望的力量。

 

 

 

伊甸園月刊

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