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從事照服員工作,從摸索到熟悉,至今熱愛這份工作,覺得意義非凡。照顧久了,她和服務使用者情同家人般,陪他們一起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李菁用著同理,持續服務在這條路上永不悔。

4

(圖說:李菁正為住民進行管灌餵食。)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李菁

李菁是湖南長沙市人,生於斯,長於斯。卻在二十多年後,和台灣有了意外的連結。她隨著先生來台定居,開始適應新生活。她難以逆料,曾是家庭主婦的她日後能步上職場,當起照顧服務員。七年來,她升任督導,帶領一批照服員在崗位上服務。一路走來,她直言,服務使用者是她的人生老師。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皇室御用品牌DAKS長期支持伊甸象圈工程計畫,幫助偏鄉地區的孩子獲得平等的教育資源,自2013年到2020年共幫助549位學童,讓他們在成長路上不孤單。

 

品牌背後之企業-三共生興台北分公司進駐台灣邁入40年,總經理今井雄一郎感謝台灣民眾的支持,也希望能貢獻企業的力量,為台灣這片土地注入永續發展的動力。

 

20211018-67

文|許可晴 攝影|何維綱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裘海正重回舞台,舉辦個人演唱會,獲得滿堂彩。當年從「飛鷹三姝」出道紅極一時,健康陽光的外型,獨樹一格。卻在父親過世,毅然決然離開歌壇。回歸家庭期間,神恢復她的自我形象,將失去的舞台,再度回復。她感謝神,極力傳揚福音,四處奔走報好消息。

熊愛攝影Panda_20211217_伊甸基金會_裘海正聖誕感恩分享會015

(圖說:裘海正分享生命見證,主在她生命中掌權。)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鼓鼓(呂思緯)唱作俱佳,一首寫給媽媽的《先得方》唱出了年少時的回憶,慵懶的曲風包裹著的是他曾難以開口的創傷。

回首過去成長歷程,父親提前離場、母親工作繁忙並酗酒,鼓鼓和妹妹對「家」的記憶是苦澀的。而近年媽媽確診失智症,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倆人深刻體會到「家人」的意義,慶幸還有彼此作為最大的後盾。

554705
鼓鼓一首給媽媽的”先得方”從創作中又重新整理、了解自己。

文|許可晴 圖|受訪者提供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曆新年將至,並非每戶人家都能享受溫馨豐盛的圍爐,許多弱勢長輩只能獨自面對空蕩蕩的餐桌。

農曆年前,伊甸基金會臺北頤福社區式長照機構的工作人員們來到78歲阿敏姑家中舉辦到宅圍爐,不僅親手準備豐盛菜餚,還邀請阿敏姑與80歲的哥哥一起包水餃,享受家中難得的熱鬧氛圍。

01

文|許可晴 攝影|何維綱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曆春節將至,伊甸烘焙咖啡屋推出一系列美味禮盒,禮盒內有太妃核果塔、燕麥餅乾、牛軋糖等點心,好滋味為美好的一年開啟甜美篇章。

春節禮盒發布記者會上,26歲的庇護員工小萱分享了自己在庇護工場內的進步,用自身的成長賦予產品另一層不凡意義。

20220104 桃園闢護工場-99

文|許可晴 攝影|何維綱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于蕙玲學的是社會學,認為孩童的一生至關重要,因此開啟她捐助兒童的善行。從年輕付出到退休,于蕙玲幫助人的心不變,變的是她還要關注老人議題,發揮她1+1大於2的力量。

123_5098

(圖說:于蕙玲很有心,長年關注早療兒童。)

文|蘇麗華  攝影|王致尹

 

「我從第一份工作開始就捐給伊甸。」于蕙玲因著認識劉俠,青少年時期讀到她的文章深受感動,進而認同伊甸,開始成為早療兒童服務的捐助人。這一善舉從沒間斷,一捐就是25年。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學學測在即,考生無不摩拳擦掌。素來看重學歷的華人社會,將升學視為人生大事之一。然而,照著「理所當然」的人生清單完成了大學學業,這究竟只是為了讀大學而讀大學,或者讀大學是為了完成目標的手段之一呢?

 

內壢高中專題製作課的伯樂老師,與一群各賦異稟的學生組合,在這裡看到他們的理想、熱情、友誼、責任等。專題團隊終將解散,但是他們未來還會再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繼續在各地發光發熱。

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端恩語 1月(語音版)

 

來賓/鍾彥彬執行長        主持/詹慶臨       錄音/李繼吾      攝影/簡瑞廷

 

加油!人生隨時可以出發!鍾彥彬喜愛旅行,她覺得人生的經驗,可以累積,也可能成為限制,透過旅行彷彿推開另一扇門,迎向新的視野。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鍾彥彬執行長

 

雲端恩語 1月(文字版)
(圖說)「山不即我,我即山」,民國74年鍾彥彬和一群少年們奔山潛海的經歷成為生命動人的注腳。

 

障礙不是絕對的狀態、而是相對的概念,只要環境對了,障礙就不見了,如果我們能從環境去改變,障礙者就能得到「釋放」。

文章標籤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