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表演完畢,嘉義小橘子幼兒園與嘉樂小作所的學員一同謝幕。)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長輩如何與幼兒園的小朋友共融呢?嘉義小橘子幼兒園「培星計畫成果展」上,活動中心搖身一變成為「廟口文化」。透過布袋戲表演與設置傳統童玩攤位,進行跨世代共融。
(圖說:幼兒園小朋友與嘉樂小作所的大姊姊一同擔任布袋戲主持人,用台語講解口白。)
「啊,年獸來了!」、「居民們非常害怕……」幼兒園的小朋友與伊甸嘉樂小作所的服務使用者,兩人分別擔綱布袋戲的主持人,講解口白。戲裡,由幼兒園的小朋友進行操偶,小作所的學員在旁提示他們人物出場時間,雙方合作無間,共同完成一齣戲。
親子同樂 沉浸古早味遊戲
(圖說:彈珠台遊戲深受大人、小孩喜歡。)
來到攤位區,充滿古早味,有打陀螺、彈珠台、釣魚、製作黏土紅龜粿等等,大人和小孩玩得不亦樂乎。「我最喜歡玩彈珠台了!」、「我也是!」小朋友異口同聲地說。家長在一旁補充道:「小時候我們也愛玩打彈珠,孩子們也玩得很開心。」
(圖說:家長陪著孩子打陀螺,陀螺成功地在地上轉。)
來到陀螺區,有家長一打就成功,有人一試再試,最後才得償如願。有家長笑言:「我小時候比較少打,我教他們的同時,其實我也是在學習。」來到紅龜粿攤位,家長分享心情表示,以前都是負責吃,很少自己動手做,這次利用黏土印出模型,感覺很新鮮,「我們也是在回味啊,對孩子來講,以前沒有接觸過,這次算是新的嘗試。」
活動中,看到親子和家中長輩其樂融融,伊甸彰雲嘉區區長洪宏錡禁不住地說:「人要互相了解,才能夠越來越好。」
老幼青三者 最美麗的結合
(圖說:伊甸彰雲嘉區區長洪宏錡看到老幼及身心障礙青年因著布袋戲活動共融,那是最美的畫面。)
這場活動將兒童、身心障礙成人與長輩結合在一起,拉近彼此的距離。孩子與長輩彼此有共通話題,促進祖孫情之外,也讓身心障礙的服務使用者在當中扮演好大哥哥、大姊姊的角色。整齣布袋戲不管是教幼兒操偶、人物出場,或是播放背景音樂等,雙方合作無間,而有備受尊重的感覺。
「我覺得那是蠻重要的感受,促進了社會融合,這是一個很美麗的結合。」洪宏錡道出肺腑之言。
老幼共學 學會尊重和包容
(圖說:嘉義小橘子非營利幼兒園園長林其蘭分享「培星計畫成果展」推行的初衷。)
老幼共融是嘉義小橘子非營利幼兒園(以下簡稱小橘子)園長林其蘭所期望的,過去,幼兒不理解長輩「為何走得比較慢?」或是「問老人家問題,他們怎麼都不回答?」、「長輩身上為何會飄出異味?」希望透過老幼共學活動,讓幼兒學會尊重和同理長輩的狀況。
此外,林其蘭發現,「長輩其實有很多能力,只是沒有被看見。」他們需要有人關心和陪伴,但是現代三代同堂的機會很少,如何促進他們共學呢?於是「培星計畫」,分別從「語言」、「文化」、「健康」三方面著手。
學習台語 由長輩擔任評審
(圖說:幼兒扮演舞獅娛樂來賓,與民眾互動。)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小橘子」的課程加入閩南語學習,邀請長輩教孩子唱台語兒歌、生活用語、俚語等。「我希望他們能夠習慣這個語言。」推行下來,有家長回饋,以前她的孩子跟長輩不太講話,學台語之後,雙方有了共通的語言,開始會對話和聊天。
接著,衍生出「幼兒說閩南語故事」比賽,邀請長輩擔任評審。有孩子學了之後,能講一口流利的台語,「畢業典禮上,兩位畢業生用台語致詞,非常厲害。」洪宏錡禁不住地稱讚他們的表現。
課堂間,功能好的長輩入班跟幼兒一起玩桌遊、做運動。反之,幼兒到日照中心,跟著長輩做口腔健康操,陪他們玩遊戲,實踐代間共融。
給予機會 失智長輩進步
(圖說:嘉樂小作所的大哥哥大姊姊教幼兒操作布袋戲偶,以及提醒他們人物出場時間。)
沒想到,原本一位失智長輩常常自言自語,完全不理會幼兒。卻在互動中,勾起他過去繪畫的天賦,開始主動教孩子畫畫:「你這樣畫不對,傻傻(台語),要這樣畫才對。」甚至開始願意跟新來的同儕互動,是一大進步。
(圖說:嘉樂布袋戲登場,小朋友們與小作所的大哥哥、大姊姊們合力操偶演出〈年獸〉。)
「我們希望他們人生後面這一哩路,可以給他一些自信心,他會認為自己還有價值,讓他過得比較充實、有尊嚴的生活,這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林其蘭說。
(圖說:幼兒打鼓,鼓聲震天價響。)
「培星計畫」的健康重點,則由體適能老師帶領幼兒和長輩在家做簡易運動;或是由芳療師帶大家用精油來紓壓,小朋友回家依樣畫葫蘆,幫自己的長輩塗抹,按摩肩膀。
平時,邀請老師來教長輩製作陀螺,或是帶領他們接觸陶罐、畫布袋戲偶等等,從生活中認識古早文化。這次活動的重頭戲由幼兒擔綱演出布袋戲,也扮演舞獅娛樂來賓,將全場氣氛帶到最高潮。
一場成果展,趣味橫生之外,還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為復刻的「廟口文化」劃下完美的句點。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4.9.3 4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