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哈拿尼亞論壇合影。)
文 | 謝馨霈 攝影 | 簡瑞廷
臺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迎接挑戰時,關注居家安全成為一個急迫的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有近7成,65歲以上長者居住於無電梯之公寓及兩層樓以上之透天厝、別墅,如何守護長者居家環境安全,落實在地老化,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守護居家安全,伊甸基金會辦理「2023年哈拿尼亞論壇」,旨在共同創造友善的居住環境,尤其關注高齡者的居住服務。論壇邀請了產官學專家參與討論,其中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鄭人豪,分享「一場邁向全齡友善環境建構的包容性城市實踐」計畫。
(圖說:鄭人豪博士回憶訪視居住在社會住宅的身心障礙者,面對居住的種種問題及無助感,讓他重新思考社宅的社會價值。)
「好意設計的截水溝和無門檻,會讓浴室的水流到走道,影響家人生活。」
「身障者其實很在意共同生活的家人,是否都被公平對待。」
曾任於臺北市都市發展局,並投身建造臺北第一棟社會住宅的鄭人豪,回憶某次訪視,一名乘坐電動輪椅的女士,駛著輪椅緩緩來到社會住宅面前,按下開門鈕後,因防火大門過重,來不及在時間內推開門,進入大樓,即便她位於住家樓下,卻無法順利返家,衝擊的一幕,讓他重新思考社會住宅的「社會價值」。
鄭人豪緊接著分享另一位身障者的真實故事,講述他入住一間「無障礙房型」的社宅。當他望著滿屋子都是設置的扶手,卻無法使用這些生活輔具,內心充滿無奈,因為他是上肢障礙者,這種設計對他而言毫無實際幫助。
所謂的「通用設計」,是否真的考慮到各種不同類型的身心障礙朋友的需求?透過真實案例的分享,鄭人豪提醒與會者,不能僅止於表面的「通用設計」,而應該更深入地了解和考量各障別的實際需求,創造真正的無障礙環境。
(圖說:鄭人豪博士從社會變遷,點出社會住宅是一場全齡友善的城市實驗,需要公部門與社福團體齊心協力,共創符合當代需求的住宅。)
對此,他提出「一場邁向全齡友善環境建構的包容性城市實踐」計畫,期盼未來能建立一個更貼近社區需求的城市環境,並提供適切的居住設施。為了促進社會更加關注身心障礙者與高齡者的需求,同時呼應社會變遷,計畫中探討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社宅應具備的六大價值、照護機制,以及通用設計如何符合各式族群的需求。
回應社會環境挑戰與時代精神的公宅
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居住型態改變、民眾回饋等因素,鄭人豪認為現今社宅應包含「以人為中心」、「改善居住條件」、「提供福利設施」、「融入社會、都市」、「向上流動機會」、「居住歸屬感」等六大社會價值。
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社會住宅為例,當時社會政策不再只注重存量,轉為關注如何提升居住品質、推動混和居住。「混居」可以打破大眾對於社宅的標籤與汙名話,並融入當地生活,其所附加的公共設施,與各類人口帶來的交流與互動,都能活絡當地的生活機能。
因應高齡少子化照護的公共住宅轉型
他建議從社區及市民需求出發,以地區公有土地及建物為發展潛力核心,並加入教育、經濟、生態、公平、進化等元素,打造符合當代需求公共住宅的設施及設備,譬如積極佈建日間照顧中心、醫療照護、托幼、永續智慧城市機制等服務,讓鄰里有機會交流,共創全齡友善的生活環境。
公共住宅的居家環境通用設計
根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7條,皆點出「新建公共建築物及活動場所,應規劃設置便於各類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之設施及設備」。因此,臺北市第一棟社會住宅參照「臺北市居住空間通用設計指南」進行改造。
儘管在設計和規劃階段投入大量心力和精力,但居民實際入住後,卻發現一些仍需改進的地方,原來這些看似詳盡的規劃,可能未能考慮實際生活的細微需求。舉例來說,首先「團隊致力於使地面順平」,考量輪椅使用者的行動便利性,將一樓大廳與戶外人行道實施地面的平坦化。然而,每逢下雨時,雨水會湧進大廳,導致積水問題,造成住民的不便。
接著是關於「提供友善高度的庭院花圃」。雖然花圃高度考量輪椅使用者的需求,但有些建築物電梯能抵達的樓層,卻沒有直達最高樓的空中花園。這意味著若使用者要到達花園,甚至需要家人或鄰居的協助,這樣的情況無法完全實現「無障礙」的環境。
最後提到「規劃無障礙廁所的迴轉空間規劃」。現行的社會住宅對於「無障礙房型」規定應設置直徑150公分以上之迴轉空間。然而,並非所有身心障礙朋友都適用如此寬廣的空間。若「與家人同住且不需使用此空間」者,則可能認為無障礙廁所限縮了公共領域及房間的活動範圍,使身心障礙者與其家人的居住空間受到限制。
上述情況點出,無障礙設計的重要性在於提供選擇性和個人化,以滿足不同狀況的需求,同時也應充分考量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避免標準化設計而造成不必要的限制或浪費。
「萬事起頭難」,這句話正是鄭人豪對於社會住宅出其設施可能不盡完美的體認。然而,他深信「唯有改變才有機會讓未來進步」。他提出通過訪視居民居住情況、傾聽他們的回饋意見,持續地改善和優化住宅的軟硬體設施,從而創造更貼近不同族群需求的住宅環境。
(圖說: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鄭文惠期盼透過實踐具體行動,讓大眾在熟悉鄰里在地老化、活躍老化。)
與會講員之一,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鄭文惠表示,社會住宅需要密切關注社會的變遷與需求,特別是在人口結構、家庭型態、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等方面。她指出,社會住宅的規劃應該考慮不同年齡層、收入水平和特殊需求群體的多樣性,提供多元化的居住選擇和相應的社會支持服務。
她進一步強調,社會住宅與社會福利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與各項政策和社會需求相互融合,以創造更具包容性、持續性和多元性的社會環境。公部門始終站在社會發展的前沿,不斷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福祉服務。
(圖說:伊甸邀請社會大眾一起關注「無障礙住宅」,讓居住無礙,家有愛。)
「社會住宅」不僅提供居住協助,還有身心健康、家庭功能、經濟等支持,同時引入社會福利、長期照護、教育等不同的專業,共同在社宅互相扶持、一起成長,這就是屬於社宅的精采。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3.12.28 NO.44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