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群緬甸的身心障礙孩子有發展遲緩現象時,該如何得到療育資源呢?緬甸伊甸身心障礙兒童中心(簡稱ECDC)成立日托中心,透過早療幫助200位孩子迎頭趕上成長的里程碑外,也讓他們在愛中享有平等的機會。
(圖說:伊甸舉辦線上「2022年台緬早療服務實務分享與雙福精神交流會」。)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螢幕截圖
仰光是緬甸當地的大城市,但是在社會的角落,仍有一群身心障礙兒童需要接受療育,緬甸伊甸身心障礙兒童中心(簡稱ECDC)用愛承接服務,期盼他們能發揮潛能;並為家庭照顧者提供技能、知識和經驗,充分支持兒童的全面發展。
伊甸舉辦「2022年台緬早療服務實務分享與雙福精神交流會」,邀請雙方的早療專業代表與會分享,提供經驗交流。
緬甸伊甸身心障礙兒童中心執行長Mr. Tha Uke在會中分享他如何回應呼召,從事身心障礙兒童服務。他畢業於仰光大學,當年他在馬來西亞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當志工,認識莊如明牧師。牧師送他一本身心障礙兒童服務的小冊子,告訴他,「上帝如何看待身心障礙孩子,這就是你的呼召。」並為他禱告,埋下他日後服事的種子。
之後的兩年,Mr. Tha Uke到新加坡聖路加長者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於1998年回到緬甸,並於2000年4月成立緬甸伊甸身心障礙兒童中心。當時緬甸社會仍是舊思維,以醫療模式看待身心障礙朋友,只有治療,並且常常污名化他們。
當時的緬甸政府並不重視身心障礙福利,更沒有預算,從事社會福利工作者只能自力救濟。慶幸的是,ECDC獲得各方面的奧援,例如:2001年日本大使館通過「基層補助金援助計畫」幫ECDC蓋房子。日本愛滋病與救濟協會(AAR)資助他們的「寄養父母計畫」,開始認養10名兒童。期間,外國駐緬甸大使館了解ECDC的事工後,開始支持他們。
有了財務和夥伴關係的支持,中心不斷成長,其中「寄養父母計畫」在2009年達到頂峰,直到2013年服務才結束,但仍提供一般性支持。
Mr. Tha Uke感恩的說,「耶和華以勒(上帝必預備)讓我們成為器皿,學習技巧,培訓組織發展,讓其他國家夥伴支持我們,讓更多服務進到日托中心,得以發展緬甸身心障礙服務領域。」
2015年捎來一份好消息,ECDC獲得緬甸社會福利部的認可,並於內政部 (MOH) 的全國公民社會組織正式註冊。
透過早療復健 發展孩子潛能
ECDC在仰光永盛鎮Phawkan設立日托中心,每年服務200名的身心障礙兒童,提供他們早療、特殊教育、物理治療和社會關懷等服務。
在中心他們接納身心障礙兒童,期待透過早療,發揮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在愛中享有平等機會。Mr. Tha Uke強調,ECDC希望建構的是「沒有歧視的伊甸園」,將上帝的愛和福音帶給他們,讓這群兒童知道上帝愛他們,工作人員也愛他們。緬甸大多數人信奉傳統信仰,但ECDC不分種族、宗教或國籍,都提供支持性服務。
2021年緬甸社會動盪,發生軍事政變,如今政局穩定下來,不過仍有挑戰。Mr. Tha Uke表示,「過去兩年,神保守我們繼續服務身心障礙孩子,在黑暗中仍有光明的未來。」
疫情期間,實體服務中斷,轉為線上服務,在在是考驗。緬甸伊甸身心障礙兒童中心(簡稱ECDC)職能治療主任Ms. Naw Zar Ni Saung指出,緬甸平常沒有線上課程,家長沒看過老師如何在線上教學生。究竟如何透過線上讓孩子在家接受療育服務呢?爸媽們毫無頭緒。
於是,ECDC的老師將教材寄到家長家裡,幫助他們在家自製教材。透過線上一對一教學並示範,協助家長處理孩子的情緒、專注力不足等問題。
(圖說:Ms. Saung表示充權家長能力,讓他們居家幫助孩進行療育。)
所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3歲前是早療孩子療育的黃金期。對於緬甸地處偏鄉的孩子,如何透過早療篩檢,找出需要幫助的孩子呢?
Ms. Saung道出,緬甸許多家庭沒有網路,或是網路不穩,房子小,空間設備不足在在是挑戰,只能透夠過電話聯繫,邀請本人到中心進行評估。不過礙於政局不穩定,許多成本提高,家長得花費較高的交通費才能來到中心上實體課程。所以有不少家長希望改成線上課程,即便線上效果不如實體。
照顧者培訓 充權家長
線上教學時,Ms. Saung很擔心家長把孩子獨自放在螢幕前,然後自己去做家務事,所以充權家長能力很重要。在擬定個別化復建計畫後,每天進行一小時網路教學,提供一周兩次的教具到家服務,甚至到宅教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進行線上團體課程時,家長可以學到其他家長的經驗,孩子也可以看到同學的參與,透過課程彼此給予支持和鼓勵。社工則評估家長和孩子參與線上班級療程觀察,提供家長和家庭社會支持。
家長培力方面,則安排一年兩次照顧培訓課程;疫情期間,則維持至少一次。同時,也在臉書分享早療的經驗與相關資訊,提供家長參考。透過社群成立家長會群組,大家可以一起發問和討論。一旦有個別問題,也可以私下聯絡老師作溝通。
Ms. Saung發現當家長積極參與時,孩子會進步許多,也慢慢了解早療的重要性。由於政變局勢,去戶外活動相對不安全,家長寧願待在家參與線上學習教導孩子,因此早療的知識大幅提升。
Ms. Saung就舉例,一位11個月大的孩子,原本有行為和語言障礙,剛開始參加早療的實體服務,後來轉為線上一對一教學。看到他在家,家長用雙欄杆幫助他作支撐,訓練他扶走,影片中的他可以走得很好,如今他已經三歲了。
居家期間也看到許多家長發揮創意,在客廳進行親子拋接球遊戲當作復健,現在孩子順利進入幼兒園就讀。
ECDC服務的障別中,腦性麻痺的兒童佔35%,服務起來比其他障別更不容易。Ms. Saung表示,老師會設計相關課程讓家長在家幫孩子做物理治療。比方說,出租輔具,有輪椅、助行器等,幫助孩子居家復健或是做伸展運動。
未來,ECDC希望服務可以向下延伸,做一歲以下的極早療服務。兒童篩檢也期待從郊區擴展到偏遠地區,「我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Ms. Saung說。
除了提供服務外,ECDC不斷倡議,推廣包容的教育理念、希望制訂相關的身心障礙政策及立法,納入部門的主流,希望身心障礙者都可以不受歧視,享有平等的權利。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11.14 429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