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_5864.jpg

 

苗栗縣泰安鄉山區重巒疊嶂,坐落於上湖溪最上游的「司馬限部落」傳統而美麗、勇敢堅毅代表了泰雅族的精神。司馬限原住民語為maibgah,意思是「火岸之地」。這個部落近幾十年飽受土石流及地層下陷所苦,現在他們正致力於重建之路,將一步步建立起司馬限的新面貌。

 

文|許幀貿 攝影|王致尹

 

司馬限部落位於大湖往返雪霸國家公園之要道,是苗61縣道上重要中繼站。然而當地唯一的公共廁所近年因無人維護、年久失修,導致不堪使用,成了荒廢狀態。

 

今年初,伊甸基金會聯繫司馬限教會,駐堂牧師提出可否協助修繕公廁的想法。隨後,便由伊甸住宅服務發展處及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展開產學合作。就在八月,伊甸在司馬限所舉辦的「共好國際工作隊」落實服務行動,打造煥然一新的公廁面貌,在牧師引領祝福下舉行竣工揭牌儀式並完成了振興當地的最後一哩路。

 

族人居住組合屋數十年 終迎來重建

美麗的司馬限部落,擁有悠久的泰雅族文化。然而對於在此長久居住的族人們,現實面臨的挑戰卻不如風景般美好。

 

民國80年,司馬限部落判定為土石流紅色警戒區;921地震後,部落地層逐年下陷;88風災後,族人搬遷至搭建的臨時組合屋。沒想到年限僅有五年的組合屋,日復一日,就這樣陪伴部落十餘年,組合屋地板開始出現斑駁與縫隙、天花板也因潮濕而漏水,屋況相當不佳。

 

123_5857.jpg

(圖說:司馬限部落風景美麗,卻長期受土石流及地層下陷所苦。)

 

居民們經過多次與政府以及民間的來回交涉,族人們十多年來經歷了期盼、希望落空、也走過了擔心焦慮。終於,今年迎來了好消息。

 

111年七月,臨時組合屋全數拆除,並將建立永久屋,預計將於今年底完工。另一方面,部落積極地舉辦擺攤義賣農產品、部落體驗等活動,再加上如今公共廁所的修繕作業,期盼為部落帶動人潮,振興經濟循環,使司馬限重建路更順利。

 

這次的公廁翻新計畫,除了伊甸住宅服務發展處及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合作之外,也借助了羅賴把活力工程講師紀傑智加入修繕團隊的力量,以及伊甸無障礙住宅發展中心主任沈秉諭給予施工上的建議。期望透過專業規劃,落實SDGs永續發展目標。

 

伊甸聯合中科大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 USR)

 

123_5887.jpg

(圖說:中國科技大學建築學系 湯潔新系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於本次修繕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二位建築系老師帶領八位學生一同規劃公廁圍牆翻修設計。系主任湯潔新對於此次與伊甸的合作相當認可及讚賞,同時肯定了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 USR)的目的。

 

談到此次的修繕計畫,湯潔新主任指出了重要的一點:「可以循環替代的永續木材相對一般市區使用RC磚造來得環保,而且才符合周遭的環境。在自然的環境中,應該是要融入自然的材料。」

 

不過當初在看到公廁照片時,湯潔新主任的一個想法是「好荒涼!」。因公廁殘破不堪,當地沒有經費進行翻新工程,看上去如一片廢墟,根本不會有人靠近使用。

未命名-1.jpg

(圖說:司馬限部落公廁年久失修。)

 

當收到伊甸的合作備忘錄時,中國科大在評估公廁改建重生能啟發學生一些想法、且基地規模相對單純的情況下,召集了8位願意在暑假期間參與計畫的學生,展開了這場修繕實作計畫。

 

設計怎麼融入環境? 學生們腦力激盪

首要任務是設計。建築系學生想法多元、對建構的思維既豐富又有創意,然而卻在這次的修繕任務中遭遇挑戰,著實上了一課。

 

「學生提出的構想雖然很棒,但不屬於在地。」湯潔新主任表示。

 

初期的方案由皓睿及映慈兩位學生設計。當時他們提出了四、五個方案,其中不乏一些花俏、較現代感的設計。然而在與設計師討論後發現,過多的設計元素反而會干擾了這裡自然環境的視覺。學生皓睿說:「後來考量到當地特色、天氣因素、經費等等,最後我們選擇使用簡單的南方松木材設計。」

123_5903.jpg

(圖說:伊甸與中科大產學合作,提案學生皓睿及映慈。)

 

這其中包含了原本在牆上的植栽設置。因為到了現場發現四周早就被植物環繞,再多放人工植栽反而恐成畫蛇添足,所以決定移除。

 

而牆面彩繪如同給用廁人進去使用時的驚喜,學生們畫上了司馬限部落的圖片意象,搭配泰雅族的菱形元素,讓公廁彩繪融入在地感受,這是學生可愛又特別的小巧思。

 

MicrosoftTeams-image.png

123_5869.jpg

(圖說:公廁彩繪 融入當地文化特色。)

 

此外,修繕隊發現進入公廁步道路徑為土坡,容易因下雨後,自然邊坡排水不易,導致土壤流失造成爛泥,恐有滑倒疑慮。於是在與伊甸無障礙住宅發展中心主任沈秉諭討論後,以碎石及透水材質隔出原有自然水文排水路徑,並使用木質材料施作踏階,以不使用水泥及不改變原有水文之生態友善工法,減少環境衝擊,未來也能於土坡上加強植生被覆,實現SDGs第15項「保育陸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壤流失的目標。

 

中科大學生映慈說:「在搭建木板時,發現實作上有些問題,於是在現場多了一個結構支撐。我才明白雖然在圖上怎麼畫都可以,但要落實起來有許多技術方面要去克服。」

 

湯潔新主任則表示:「建築系最重視的就是環境周遭的狀態環境,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設計。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將作品從紙上變成真實的物件。這是為何近年我們在大學教育裡面越來越強調實作。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改善計畫,但對他們來說感受到的衝擊是大的。」

 

「之後學生們回到了學校,在做設計時就會更紮實的將每一條線好好地畫清楚,並且思考這樣畫能起到什麼作用、如此設計是為了什麼。」

 

此次學生組成以大三、大四學生為主。湯潔新老師表示,如果未來還能與伊甸合作,也許能擴大到開放大二生報名。因為越早接觸實作,將來一定會對於設計越有概念。

 

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 USR)核心價值即在於促使大學成為地方永續發展協力者。除了本次修繕廁所的案例外,中國科技大學還有其他協助社區發展的案例。例如:將路燈更置成太陽能光電方式來發電,並結合環境控制系統,使路燈不會始終亮著而不停耗能。如此不但是對社區建設有幫助,也符合了SDGs永續城鄉的願景。「USR與SDGs是可以串聯起來、相輔相成的。」湯潔新主任說。

 

當日下午,公廁修繕與彩繪牆面設計皆告一段落,學生們與主任開心的在聯手完成的成品前合照。心裡充滿感動的皓睿表示,「完成時,好像就懂為什麼有人想去當建築師了!」

 

MicrosoftTeams-image (3).png

 

123_6007.jpg

(圖說:司馬限公廁修繕完工,參與學生合影。)

 

愛無國界,陪伴使偏鄉孩童的暑假更多元

同日,伊甸共好國際工作隊在司馬限教會舉行SDGs英語營,透過來自8個不同國家的10位國際志工與當地部落孩子進行跨領域文化的交流,並在活動中以遊戲方式分享SDGs的理念,進而對英文產生興趣,在未來有更廣的視野看待世界,培養地球村的公民,落實雙福精神、使福音深耕當地。

 

來自印尼同為基督徒姊妹的國際志工Rika目前在台就讀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表示對於這次工作隊收穫良多。這次的營會志工們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來自不同國家的志工們用線上會議的方式從零開始設計課程和遊戲,過程中有很多討論。籌備的時候Rika意識到每位志工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長處和短處,即便素未謀面,她也感受志工們對彼此的支持與關懷。

 

營隊的第一天即進行相當順利,孩子們精力充沛、也十分可愛。下山之前,她和孩子們說了明天見,殊不知隔天就因疫情緣故使原本計劃兩天的營隊變成一天,但 神凡事掌權,她相信每個人都從當中學到寶貴經驗,也能感受上帝對每一個人的愛。

 

司馬限英語營.jpg

(圖說:國際志工們與當地部落孩子進行跨領域文化的交流英語營。)

 

感謝讓我們與部落共好同行

司馬限部落以及教會感謝伊甸、感謝上帝促起這段美好連結,熱情招待前來服務的志工和同工們烤山豬。火烤的煙升起和雲合而為一,山中的清新摻上了烤豬的香味,讓人饞涎欲滴。司馬限的山上飄著微微細雨,族人播放著原住民的音樂,氣氛輕鬆自由、感受滿滿當地部落的文化。

 

現在族人能更樂觀地看向未來,如今他們即將迎接重建後的新生活,每一步對他們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伊甸則會持續以共好同行為願景、推動更多的社區永續發展,為有需要的地區增添希望與力量。

 

123_6016.jpg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09.20 NO. 427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