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1e728d9d4c2f636f067f89cc14862c.jpg

伊甸自2013年致力於推廣「發展性社會工作」至今,今年舉辦為期兩天的線上論壇,主題為「聆.聚.釐:本土實踐與未來展望之旅」。這也是伊甸首度的著重在發展性社會工作實務案例的分享。

 

第二日下午場研討的專題為「長者服務實務案例」。邀請了三位在各自單位擁有專業實務背景的講者一同參與。並針對來自參與者的提問,一一回答問題。

 

文|許幀貿 圖片提供|伊甸專業發展研究室

 

主講一:伊甸基金會宜花東區台東長濱 / 夏靜漪區

 

2006年來,伊甸國發處設立花東服務區,陪伴許多新住民度過危機。往後幾年在台東組織變革走向區域化發展。例如2013年與神父合作新住民就業支持計畫,開始蹲點長濱,並拋出了「社區不老,勇敢安老」的想像。2017年,長濱日照正式營運,成為台灣首間廢校改建的長照中心。如今,伊甸仍在台東致力於各項的社區照顧。

 

1.jpg

(圖說:阿美族的在地智慧-阿嬤芒草掃把)

 

  • 提問夏靜漪區長

有人提到偏鄉服務相對不容易,新住民也不易求助,媒合上有哪些需要克服的地方?

 

  • 宜花東區-區長夏靜漪區長回應:

新住民常常是家庭照顧者、同時也是弱勢家庭的婦女。他們常常會面對文化或是語言的挑戰或困難,在這個社會中是需要被支持的。但是回到社區的理念,他們跟我們平常陪伴不管家庭、或是家庭照顧者是一樣的。

 

我們期許能夠跳脫方案名稱,真正去尋求新住民所需要的資源,而其中社區的住民工作至關重要。事實上新住民在各地都很活躍,尤其在偏鄉部落更是。我們會先連結到移民署的相關資料,並找到他們社群中重要的意見領袖並與之連結。

 

偏鄉服務裡有很多的家庭照顧者服務方案,其中新住民可能就是家庭照顧者服務方案的服務對象之一。因此,把這個「名稱的框架」拿掉了,或許就能發現服務的範圍及內涵。當你的需求浮現時,服務就會跟著出現了。

 

其實我們在偏鄉服務裡,不會太侷限於新住民服務一詞。我們在結合這些在地資源連結、重要關係人時,即使看不到這些工作,它仍在我們的工作之中。

 

主講二:萬華社區協力聯盟 / 許水鳳顧問

 

許水鳳顧問介紹立心慈善基金會在萬華區的弱勢照顧工作,他們在萬華當地建立了「萬華社區協力聯盟」。從最初尋找合作理念夥伴的辛苦與困難、到至今有100多個組織、每個月有30多位夥伴一同參與協力聯盟之中。

 

萬華社區協力聯盟從送餐、老人社區關懷據點開始。後續發展如踩街、社區頭路、居住服務等社區協力服務議題。使在地的夥伴們有資訊交流、服務經驗相互學習的機會。

 

未命名-1.jpg

(圖說:居住次協力-每年4次會議,討論與合作開發友善屋源、一起規劃NPO/NGO組織承租社會住宅計畫)

 

 

  • 提問許水鳳顧問:

邀請社區的組織一開始只有少少的人,是有什麼議題和誘因讓這些人願意加入。初始階段的聚集,聚會都做什麼事情?

 

  • 立心慈善基金會許水鳳顧問回應:

這些社區組織要參與協力聯盟初期,大家確實都還在觀望。我記得剛開始拜訪社區發展協會時,理事長告訴我說:「欸?怎麼會是你們(做)?」他們認為這是政府該做的事。

 

畢竟,每一個社區組織都有自己的工作、使命及任務。他們會想:「社區協力到底可以幫我做什麼?」站在自身立場的我們也很清楚,所以每次協力我們都創造一些議題,例如:老人議題就拋出送餐、關懷據點的想法;兒少部分有課後照顧等等……用這樣大家都關注的議題去帶入,慢慢地就有組織產生興趣並加入其中。

 

甫宣導時是不容易的事。立心自100年開始踩街活動,當時的我們單槍匹馬,到萬華地區做福利宣導及舉辦活動。推行4、5年後,終於漸漸可以看到許多組織紛紛跳出來說要分擔工作,像是幫忙行政事務、協助拜訪店家等等,這些都是協力的例子。

 

更早之前是從網路開始邀請。我們曾透過中元節白米過剩事件通知送餐單位協助消化。後來一些單位開始把多餘的、即期的、企業捐助的等等物資分送給其他單位,我們就在自身網站做資源的分享,使大家發現協力是對自身組織有幫助的,後續就有他們的加入了。

 

主講三:山村社區長出來的照顧力量 / 陳昭宏總幹事

 

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山區,當時社區中許多組織展開了重建工作,不過因為缺少重建經驗,摸索上常常會遇到困難。社團法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扮演了社區間的中間角色、跨鄉鎮的社造組織,並提供在地人才培育、串聯。

 

未命名11-1.jpg

(圖說:社區老人透過相機記錄生活)

 

  • 提問陳昭宏總幹事 :

身為社區串連仲介的角色,社區串聯如何跟社區做整合?又如何去化解社區間的社區政治問題?

 

  • 小鄉社造志業聯盟陳昭宏總幹事回應:

 

從莫拉克風災開始,很多人常說整合才有力量。我認為與其說是「整合」,不如說是「協力」。部落與社區都有各自的發展以及脈絡,彼此用經驗互相協助、彼此共好,但不一定是誰要聽誰的。

 

至於政治問題,當然還是會碰到選舉、政治角力的事情。小鄉會清楚的讓在地組織知道他們會一直都在,不會隨時離開。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會去尋找彼此的共同需求,我們不是需要他們幫助「小鄉」什麼,而是彼此間想發展什麼事可以共同發展。雙方需求達到平衡,政治角力關係就會較少。

 

我們會善用政治中「良性的競爭」。當A社區長輩照顧做得很好時,我們會鼓勵B社區與當地里長說他們類似的服務可以善用。這樣的競爭算是好事,反而讓事情能做得好。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06.30 NO. 42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