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邁入40年,舉辦雙福事奉論壇「文以載道--從劉俠的著作談文字多元傳播力與社會關懷」,希冀藉此回顧她生命的影響力,以及實踐福音與福利,用愛帶出更多的祝福。
(圖說:2022年雙福事奉論壇-以基督徒的社會關懷與社會責任,邀請五位講者分享。)
活動上,伊甸董事長羅紀琼表示,劉俠12歲罹患風濕性關節炎,數十年來大痛小痛不斷,而且癱瘓不能行走。當她陷入苦難中,神用祂的愛溫暖劉俠的心,神乎召她成立伊甸基金會,為身障朋友帶來生命的轉機。
(圖說:羅紀琼表示因為愛,讓劉俠變得剛強且成為巨人。)
「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弱女子,如何能有這樣的胸懷?這樣的遠見,有這樣務實的策略,能夠成就一個這樣的奇蹟。」羅紀琼分享劉俠常說:「除了愛,我一無所有。」羅紀琼說因為愛,讓劉俠變得剛強且成為巨人。
如今,伊甸成長至今的規模,肩負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的使命。她強調,「要以基督的愛為根基,提升別人的福祉行動,以好行為見證基督、領人歸主,就是基督徒的社會責任。」伊甸能做這些,是因為有神的生命,和伊甸基金會的宗旨「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不謀而合,這也是基督徒的關懷與責任。
(圖說:詹慶臨說劉俠最大的專業是生病,第二專業才是寫作。)
回顧劉俠,伊甸顧問詹慶臨分享道,劉俠本身就是一個身體孱弱的人,連刷牙、洗臉、出門都需要他人幫忙。她常言:「她最大的專業是生病,第二專業才是寫作。」備受病魔纏身,她卻沒有自怨自艾,她反而到處幫助人,用她的書和文字關懷弱勢。
她這樣的病,在外人看來好像是殘者必廢,甚至她去參加活動,還被展覽會的人擋住說,讓殘障朋友進來,太難看了。詹慶臨說,劉俠沒有因此自卑、退縮,反而更堅強和勇敢。她的病痛人生和文字工作中,她被神的愛充滿,以致現在她雖然到天家,但是依然活在眾人的心中。
(圖說:劉侃(右)說他印象中的二姊(劉俠)是一位不吝於分享和獻上的人,也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擁有太少而不敢分享。)
劉俠的胞弟,同時也是伊甸監察人劉侃回憶道,他印象中的二姊是一位不吝於分享和獻上的人,也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擁有太少而不敢分享。她從低潮中走出來,就相信其他人應該也可以跟她一樣。於是,「她不在乎把自己那一絲光線舉高一點,讓別人可以看見。」
論及劉俠的著作,劉侃形容:「二姊的作品不單是文學,更是生活。」劉俠再一次讓眾人看到救贖所帶來的創造潛力,試想一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連到最後大笑一聲都會嗆咳不已的人,居然能夠留下那麼多見證,真的是現代五餅二魚的翻版。
過去,身障朋友因著障礙,常會認為自己做不到,沒有辦法。但是伊甸舉辦大山營(排山)、大海營(潛水)、大野營(野炊、紮營、求生技巧),透過活動帶身障朋友走進大自然,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他們學會面對恐懼,也學會社會生存的本領。「看起來是有缺陷的身體,在神的創造裡卻有無限的可能。」劉侃說。
劉俠深知身障朋友只有福利永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只有福音才是一切的解答。在伊甸裡,劉俠努力傳揚神的愛、救贖與改變的力量。
林秀雅形容劉俠是沒有講壇的傳道人
(圖說:林秀雅親身經歷神奇妙的醫治,而撰寫碩士論文《劉俠散文的基督書寫及社會關懷》。)
和劉俠有些許相似背景的泰北高中老師林秀雅,她和劉俠一樣排行老二,且是一名小兒麻痺的身障朋友。小時候曾經歷一段不能走路的歲月,父母帶她四處奔走求醫。她感謝神,讓瞎眼的能看見,讓瘸腿的能行走,就是她經歷的寫照。
信主後的劉俠,在住院期間認識隔壁床的吳媽媽,她常常提供小菜或需要的東西給吳媽媽。直到吳媽媽過世,她反思她竟然沒有向吳媽媽傳福音,深覺遺憾。此後,她立志讓自己的筆單單奉獻給神,成為沒有講壇的傳道人。
林秀雅的論文研究劉俠一生的著作,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杏林小記》,內容風趣又幽默,林秀雅說,從她文筆當中,很難想像她是深處病痛的患者。而另一本書《重入紅塵》描述的是劉俠成立伊甸基金會的過程,還有她為身障朋友走上街頭的心路歷程。
現今國小、國中教科書都有收錄劉俠的文章。她請泰北高中的學生寫下劉俠的讀後感,他們對劉俠的毅力與堅強、激勵人心部分留下深刻印象。
一張書桌、一台輪椅、一支筆,劉俠的書就在小小的天地當中出版了。在她30本的散文中,她透過不同的經文,讓讀者可以領略到聖經的經文。林秀雅說:「劉俠是潛移默化的傳講福音。」
書中,劉俠引用詩篇,她提到台北的住家旁剛好有一條溪流,她說她就是生長在溪邊的這棵樹。因為樹不像雲可以優游自在,樹也不像風可以瀟灑來去,也不像石頭,因為石頭沒有生命。她像一棵樹在她的小天地裡書寫、創作,她無法移動,也寸步難行,但是神就是她的生命活水,讓她不斷的成長茁壯。
「基督就是她生命的宗旨。」林秀雅說,劉俠帶著病痛,但是她依然感謝上帝,靠著神給她的力量度過一切。劉俠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她說:「我巴不得生命的救主,也能成為你們的救主。」
劉俠發現生命的好處,所以她也樂於傳揚福音。她雖然過世了,但就像一粒麥子,透過伊甸,讓她的愛長存在人間。
林治平要大家傻傻地做 每一步都有神的作為
(圖說:林治平是劉俠的好友,看到伊甸至今規模,他深信是神做的。)
劉俠的摯友中原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兼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林治平,當時和劉俠商談成立伊甸基金會,經過很多的掙扎,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如今來到伊甸,從零開始到今天已發展成為3000名員工的規模,他不可置信,他相信是神做的。
「所有的事工和一切,都不是我們的功勞,我怎麼努力,是因為我們順服上帝的差遣。我們的統一不是行政權的統一,而是意象負擔的統一。共同到上帝面前,尋求上帝的指引。」林治平說,劉俠在她的書裡充分流露出這樣的精神,如何把這樣的精神把它變成伊甸未來發展的路徑。
上帝是創造的源頭,林治平表示,只要把自己交給主,傻傻地做下去,就會知道每走的一步路,回頭一看都會發現上帝奇妙的作為。
魏棻卿從劉俠著作 學會苦難中獲得盼望
(圖說:魏棻卿說因為父親重病,她經歷苦難,因著神,她找到平安與盼望。)
十字星球文創社創辦人暨心理諮商師魏棻卿就她的經歷,對應劉俠的著作《杏林小記》記來分享她面臨苦難,如何活出盼望。
她30歲那一年,父親突然腦動脈瘤破裂,昏迷指數剩下3。陪病過程中,她需要做醫療決策,她徬徨無力,只能求告神,求神告訴醫生,如何做才是對父親最好的。後來,醫生再也沒有出來問魏棻卿,因為醫生已做好決定。這個見證,讓魏棻卿苦難當前,經歷神的平安、盼望,「我想劉俠也是如此。」
一個人獨自在醫院照料父親,軟弱無助時,魏棻卿就從安全梯的落地窗向外望教堂上的十字架,求問神:「我該怎麼辦?」
從小魏棻卿的爺爺奶奶就帶她去教會,經歷過爸爸的事情之後,她30歲才甘願受洗。
魏棻卿離開媒體圈,開始從事心靈勵志的出版寫作,代筆寫過基督徒紀寶如、余湘等人的生命故事。2014年,神感動魏棻卿成立十字星球文創社,她將一些書捐到國中,沒想到得到同學們的讀書心得回饋。信中道盡年輕生命的壓力,令魏棻卿詫異。
開始做心靈工作之後,神又帶領她跨到生命關懷領域,成了心理諮商師。「感謝神這樣使用我。」
魏棻卿引用劉姐所說,「生命本身教會我們,種種磨難跟煎熬中,認識生命強韌跟耐力。」換句話說,當苦難變得有意義,就化為甘甜。魏棻卿表示,劉俠透過大量寫作,帶給讀者大量的精神遺產。
施以諾比喻劉俠是「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
(圖說:施以諾說劉俠沒寫過武俠小說,但是她是台灣所有作家裡面,把「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活得最透徹的人。)
身為作家的施以諾,同時也是輔大醫學院精神科職能治療教授,在論壇上他以文字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劉俠,他下了一個標,叫做「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
施以諾解釋,劉俠的名字中有一個俠字,但是她卻沒有寫過一本武俠小說;雖然她沒寫過武俠小說,但是她是台灣所有作家裡面,把「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活得最透徹的人。
劉俠創辦伊甸基金會,且推動殘障福利法(現為身權法),這些都是為國為民的事情。劉俠的文筆與她的生命,到底是怎麼影響台灣社會?又怎麼文以載道?
施以諾形容劉俠,對她所做的文字事奉做一比喻,「文筆像劍法;生命如內功。」這在當今作家中不太容易做到。
那麼什麼是寫作呢?就是讀者不只會看你怎麼寫,還會看你怎麼做。簡言之,「你所寫的東西跟你所活的東西差距不會太大。」
施以諾回顧2001-2003年他有機會常跟劉俠接觸,當時他到她的住家拜訪。劉俠都是坐在床上跟他說話,她的身體因為長期注射藥物導致血管鈣化,連醫生都找不到血管注射了。近年來,發現可以改成肌肉注射,她為之雀躍。
聽到這番話,施以諾非常感動。「也許我們碰到這樣的事情,會覺得很倒楣,已經打到全身鈣化,還要打肌肉。但劉俠不是這樣想的,她是想,我還有肌肉可以打。」
舉這個例子意味著,劉俠女士文章有影響力,不只寫得好,她活得更好。劉俠教大家要積極樂觀,她就是言行合一的人。
劉俠用她的筆帶出雙福,不只帶給人福氣,還帶來福音。施以諾建議將自己的筆當成一間佈道所來經營,相信台灣的社會氛圍會不一樣。劉俠已經做了很好的示範,若未來大家能接棒,用文字事奉的方式,將劉俠的精神傳揚下去。
(圖說:論壇圓滿成功,講者與貴賓合影留念。)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2.15 420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