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型亮麗、笑容甜美的朱愛琪,有個美麗的英文名字—Angel,是位專業手語翻譯員,平日擔任聽障者的信使,工作之餘更全心投入志工服務,期許自己成為弱勢者的圓夢天使。
(圖說:伊甸志工朱愛琪與我們分享她成為手語翻譯員的心路歷程。)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先前疫情蔓延人人自危,每日收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成為例行公事,當時李振輝等手語老師們優秀的臨場反應成為熱門話題,也連帶引發國人對手語翻譯員的好奇心。
今年年初甫獲得救國團公益類青年獎章的朱愛琪,是得獎者中唯一的女性,也是一名專業手語翻譯員。充滿愛心的她,更是伊甸基金會的長期志工,在宜蘭教養院、伊甸基隆服務中心等機構都能看見她的服務身影。
巷口聽障伯伯成啟蒙老師
兒時家裡巷口有位修鞋的聽障伯伯,母親為了跟對方溝通,每回去修鞋總會向他學些簡單的手語,回家後,便一點一滴地教給朱愛琪。這段難忘的童年回憶,在她心田埋下學習手語的啟蒙種子。
就讀高中時期,手語社是校內熱門社團,需要抽籤才能參加,朱愛琪當時籤運不佳沒抽中,不甘心的她立志上大學後要加入手語社,殊不知考上臺北醫學大學後,才發現學校沒有手語社,她毅然決然決定創社。
她找聾老師學了兩首手語歌,便大著膽子參加全國手語大賽,沒想到竟抱回全國優勝獎。建立信心後,朱愛琪拿著手提音響,在上課前向老師借五分鐘表演給同學們看,為手語社招生。結果這樣的宣傳方式在校內造成轟動,手語社一成立就招收了百名社員。
朱愛琪以此為契機開啟手語表演之路,她帶著社員們南征北討,接校內外的手語歌表演、記者會活動、參加比賽等等,累積不少傲人戰績。畢業前夕,朱愛琪將社務交接給學弟妹時,發現歷屆累積的獎金和報酬,扣掉為演出做準備的各項支出,竟還有10萬元的社費!當時已嶄露經營才華的她,後來也自行創業擁有穩定收入,如今才有投身志工服務的時間和空間。
(圖說:朱愛琪期許自己成為聽障者的信使。)
全心投入走上手語翻譯之路
大學念的是保健營養系,除了鑽研系上專業課程,她對手語的愛亦與日俱增,課餘時間都花在學習手語和其他手語活動表演上,甚至還在國高中、大學擔任手語社社團老師。大四時憑著一股熱血舉辦手語表演坊、考取第一張專業手語證照及勞動局手語翻譯資格,畢業後便加入公視《聽聽看》節目擔任手語翻譯和執行製作。
2009年9月,第二十一屆夏季聽障奧運會在台灣舉行,為接待從各國前來參賽的聽障選手們,主辦單位積極招募志工,當時有超過9,700位志工報名。渴望能為國家貢獻一己之力的朱愛琪,也義不容辭地投入手語志工行列。
「那是一個很奇妙的場景,置身其中覺得既安靜又吵鬧。」所有人都用手語和肢體語言溝通,除了偶爾出現的笑聲以外,現場幾乎可說是靜悄悄。「但看著滿場飛舞的手語、人們豐富的表情,你會發現其實大家聊得十分熱絡!」
聽奧期間,她擔任國家代表隊的翻譯,也是男子田徑十項全能選手安慶隆的手語翻譯員,當他和教練王文祥、裁判員等人的溝通橋梁。正因為全天候隨侍在側,朱愛琪更能就近觀察安慶隆和其他聽障選手,發現他們在比賽期間比一般聽人更為專注、加倍的燃燒自己並投入練習。
「他真的很努力突破自己的極限……」雖然事隔10多年,回憶起安慶隆拼命的身影,朱愛琪仍不禁感動哽咽。雖然當時安慶隆已33歲,是參賽選手中最高齡的,卻仍不辱使命為中華隊拿下銅牌榮耀,比賽成績同時也打破他個人和全國紀錄,這種突破極限、堅持到底的精神是朱愛琪學習的標竿。
(圖說:朱愛琪跟聽障選手安慶隆的合照。)
願做聽障者的信使
長期投入手語翻譯服務,她認為手語是一種很美的溝通方式,看似寂靜無聲,卻能表達千言萬語。她因為學習手語而結交了許多聽障朋友,更能理解聽障者的難處。
「視障者的輔具是白手杖、身障者的輔具是輪椅,而手語翻譯員就是聽障者的輔具。」因為無法用言語表達,再加上外表看起來與一般人無異,聽障朋友的需求常常會被忽略。然而,一位專業手語翻譯員的養成至少需要3至5年的時間,人力遠遠趕不上需求。
(圖說:朱愛琪擁有一顆樂於奉獻的心。)
在手語翻譯路上耕耘多年,朱愛琪不禁感嘆,要單靠手語翻譯生活不簡單,再加上接案收入不穩定,願意投身其中的人,要不是對手語抱持著強烈熱忱,不然就是家有聽障者不得不學習,在現實考量下,能燃燒多久就不可知了。但是她同時也慶幸著:這條路上仍有許多同樣追求夢想的好朋友,不畏困難持續為聽障者付出,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06.23 NO. 400下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