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眼睛」聆聽、用「耳朵」觀看?國立臺灣博物館近期推出了兩款導覽服務APP,讓身心障礙者也能欣賞博物館內珍貴的文物收藏、感受博物館古蹟建築之美,將「文化平權」、「共融藝術」的願景落實到臺博館導覽服務上。

(圖說: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無障礙多元導覽,積極推動文化平權。)

(圖說: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無障礙多元導覽,積極落實文化平權。)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國立臺灣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自然史博物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館內約有十一萬件人文、自然類珍貴收藏品。今年農曆年前,一支臺博館推出的導覽服務影片引發話題討論,影片中,一群視障、聽障朋友們在無障礙導覽APP的引導下,盡情暢遊臺博館,進行一場豐富的文化感官之旅。

 

「軟硬兼施」 造福身心障礙參觀者

身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西元1908年成立),礙於本館、分館建築皆為古蹟,在增建無障礙硬體設施上難免面臨挑戰。然而在法規限制下,臺博館仍隨著時代更新的腳步前進,盡可能在軟、硬體設備上提供身心障礙者舒適的導覽輔助與參觀體驗,為「文化平權」盡一份心力。

 

除了本館內外增設無障礙坡道、電梯、廁所和異材質導盲設計,館內亦提供輪椅、導覽手機免費租借服務。軟體設計部分,臺博館近年推出「臺博數位導覽」、「臺博視障導覽」兩款無障礙導覽APP,讓身心障礙朋友也能透過數位導覽服務親近館內收藏。

 

(圖說:臺博館教育推廣組推廣助理王紀涵為我們說明具有對講功能的無障礙電梯。)

(圖說:臺博館教育推廣組推廣助理王紀涵為我們示範說明具有對講功能的無障礙電梯。)

 

「過去臺博館就有針對身心障礙者提供無障礙真人導覽服務,」臺博館導覽APP的幕後推手之一、臺博館教育推廣組的研究助理林佳葦表示:「我們將原本既有的服務統整、擴展並數位化,使它變得更完整。」

 

(圖說:臺博館教育推廣組的研究助理林佳葦是臺博館導覽APP的幕後推手之一。)

(圖說:臺博館教育推廣組的研究助理林佳葦是臺博館導覽APP的幕後推手之一。)

 

用「眼睛」聆聽 用「耳朵」觀看

臺博數位導覽APP內建「發現臺灣」特展手語導覽影片,手語導覽員以聽障朋友較熟悉的自然手語解說為主,更貼近服務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款臺博視障導覽APP則搭配觸摸輔具,給予視障者完整的參觀體驗。

 

視障導覽APP除了內建螢幕報讀功能、語音導覽和點字說明之外,考量部分視障者仍擁有殘餘視力,APP介面設計以高反差的黑白對比為主,並有字體放大縮小功能,方便低視能使用者辨識介紹文字。

 

(圖說:臺博視障導覽APP介面設計。)

(圖說:臺博視障導覽APP介面設計。)

 

視障導覽APP可搭配觸摸輔具一起使用,臺博館特別為本館內的特色建築物件和常設展品設計了細緻的觸摸輔具,例如:大廳列柱與燈座、藍地黃虎旗、黑長尾雉、寬尾鳳蝶等等,視障者能透過觸摸的方式,了解建築或展品的形狀、造型和紋路。

 

(圖說:臺博館特別為本館內的特色建築物件和常設展品設計了細緻的觸摸輔具。)

(圖說:臺博館特別為本館內的特色建築物件和常設展品設計了細緻的觸摸輔具。)

 

本館另有兩件立體觸摸地圖,可為視障者建立1樓和3樓展場的心理地圖。館內特別為視障者安排一條無障礙導覽動線,透過APP中的定向行動指引,視障者可沿途藉由牆面、扶手和導盲磚的輔助,到定點聽取展品導覽說明。

 

(圖說:立體觸摸地圖可為視障者建立1樓和3樓展場的心理地圖。)

(圖說:立體觸摸地圖可為視障者建立1樓和3樓展場的心理地圖。)

 

研發導覽APP的過程中,設計團隊多方聽取專家學者的建議,並邀請身心障礙使用者實測後提供回饋。不論是使用介面、導覽動線設計或是導覽影片中的手語翻譯,所有內容都經過反覆溝通、再三確認,只求更貼近身心障礙者的需求。

 

多元化導覽 拓展服務觸角

「只要身心障礙者有需要,館內一定會請無障礙導覽員提供必要協助。」臺博館教育推廣組推廣助理王紀涵表示,為提供身心障礙者更細緻體貼的導覽服務,館內亦針對第一線同仁進行教育訓練,讓同仁們認識不同障別、學習人導法等等。

 

王紀涵說,許多面向身心障礙者的導覽技巧,都是透過一次次服務經驗累積而成。她以為聽障者進行導覽服務為例:導覽員要帶領他們到定點、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之後,再進行說明。說明時,注意放慢說話速度、用詞不宜太艱深,方便手語翻譯員即時翻譯。

 

她曾經為了接待聽障團體,和其他導覽員特別準備了一小段手語歡迎詞,給聽障朋友們一個驚喜。「他們看了覺得很開心,也很感動!」

 

除了服務視障、聽障朋友,針對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族群,臺博館亦可提供客製化的真人導覽服務,例如:搭配認知程度,提供心智障礙者簡易版導覽說明、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配合「失智友善博物館處方箋」活動,鼓勵失智症患者參與社會,讓照顧者有喘息時間。

 

「有些身心障礙者不願意進入博物館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興趣,而是因為會面臨太多的障礙與挑戰。」王紀涵補充道:「如果我們提供的導覽服務能夠更貼近他們的需求,將這些障礙降到最低,或許能增加他們參與的意願。」

 

(圖說:展場內的異材質導盲設計。)

(圖說:展場內的異材質導盲設計。)

 

前進偏鄉、多語服務 落實文化平權

臺博館長期致力於落實文化平權,為讓偏鄉的孩子們有機會親近館內收藏,從2018年起,臺博館將恐龍、早坂犀牛及劍齒虎等化石館藏打包送往馬祖、金門、澎湖等外島,展開「史前巨獸—古生物特展」巡迴,讓離島的孩子們在故鄉就能看到精采的展覽。去年更邀請偏鄉小學學童參與「夜宿博物館」活動,孩子們能跟土銀展示館內收藏的恐龍化石一起入眠,都興奮到睡不著覺,留下美好的回憶。

 

另外,隨著臺灣新住民、移工人數逐年增加,為了服務多元化的外籍參觀者,臺博館近年來致力於培訓多語導覽員,推出英語、印尼語、越南語、泰語、日語、韓語、粵語及西班牙語等多國語言導覽服務。

 

已有本館、土銀展示館、南門園區三個館區的臺博館,預計今年會再開放一座新館區—鐵道部園區。王紀涵說:「臺博館的大門為所有人敞開,歡迎有空來臺博館走走!」

 

(圖說:臺博館交通資訊。圖片來源:臺博館官網。)

(圖說:臺博館交通資訊。圖片來源:臺博館官網。)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2.24  396-2 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