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地雷工作平台在台大盛大展開,
邀請韓國、東南亞各國來報告近年來的掃雷成果。
國際反地雷組織代表Hector Guerra表示:
「台灣在清除金門地雷這方面值得作為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典範。」
文│郭依瑄 攝影│何維綱
老金門特色:軍人多 地雷也多
在台灣,「地雷」這一詞可能不會讓人馬上聯想到爆炸,
但在數年前,地雷可是金門人的揮之不去的噩夢。
老一輩提到金門,率先想到的是金門「軍人多,地雷也多」,
地雷是之前國共戰爭留下來的可怕遺毒。
而身為台灣第一個專為身心障者服務的社福組織,
伊甸於1997年時就開始關注「人員殺傷地雷」所造成的危害,
並且加入了國際反雷組織(ICBL),成為唯一的台灣會員。
1999年開始向政府、民間積極倡議,更投入國際雷傷者的援助工作。
在倡議的過程中,伊甸遇到了兩個棘手的問題。
一是社會大眾意識喚醒,其二是跨部門的協調合作。
因地雷在本島外的金門、且許多人並未經歷過戰爭的可怕,
要如何讓台灣人民重視地雷的危害呢?
而一個法案的促成,需要多方奔走、集結所有力量,
這兩個棘手問題,伊甸靠一點一滴的努力來解決。
推動立法 無雷金門
伊甸在2001年邀請國際反雷組織的柬埔寨籍雷傷大使訪台,
當時的陳水扁總統簽署了《反地雷聲明書》。
而在2006年,台灣通過了《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開始了「金門排雷」的龐大工程。
排雷任務必須膽大心細、輕手輕腳,否則一不注意,會連性命都賠了進去。
在當時更有排雷英雄分享,他天天寫遺書,生怕看不到當天的夕陽。
雖然台灣的地雷數量、面積不像某些國家如此龐大,
但從金門挖出的地雷數量仍有10萬枚左右。
排雷行動歷時七年,終於在2013年還給了台灣後代一個無雷的淨土。
伊甸舉辦一系列的「愛、希望、勇氣」活動,
邀請國外反雷組織代表來台一同與台灣民眾來金門健走,慶祝排雷行動完成,
且有日本、德國媒體專題報導台灣的排雷成果。
賦予扭轉劣勢的力量
另外,伊甸更將服務身障者多年的經驗優勢,帶入國際雷傷者的援助工作。
從1997年至今,伊甸在國內外捐贈了一萬一千多台輪椅,共有25個國家受惠。
不只解決地雷倖存者「行」的問題,更幫助他們重建自己的生活。
例如,在越南開辦職業重建工作坊計畫,為期三個月;
在緬甸提供義肢、復健活動來增強雷傷者的能力;
讓尼泊爾,斯里蘭卡,越南,烏干達年輕的雷傷者成為當地社區的雷傷大使,
除了職業重建,還讓他們學習表達技能,告訴人們地雷的可怕,
以身上的傷疤進行最有效的倡導活動。
伊甸投入國際反地雷活動到今年已經21年,期盼能在不久的未來,
能讓孩子自由的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盡情玩耍,再也不用害怕踩到地雷。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5期 2018.5月號
留言列表